廣海明月0389 覺燈 (2025/01/30)
1. 修學大乘的行者,所走的道路有兩條,一條叫共道,一條叫不共道。 2. 聲聞、緣覺不走的,只有菩薩單獨的,叫不共的。 3. 除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等不共者外,所餘一切,雖大乘人亦應修持。
在〈廣海明月0389 覺燈 (2025/01/30)〉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2025/01/31
1. 修學大乘的行者,所走的道路有兩條,一條叫共道,一條叫不共道。 2. 聲聞、緣覺不走的,只有菩薩單獨的,叫不共的。 3. 除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等不共者外,所餘一切,雖大乘人亦應修持。
1. 大乘行者亦應修持小乘法藏: 「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種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說諸道。此等何因而成應捨,故除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等不共者外,所餘一切,雖大乘人亦應修持。故諸菩薩方廣藏中,廣說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1. 我們所有痛苦的來源,實際上來自我們的薩迦耶見。 2. 當你有了對於前後世的認識的概念,生命就有了不一樣的格局。 3. 境界上給我這個不悅意,但是我的內心可以產生悅意。
1. 發心與圓滿一切德相發心: *《廣論》:「又前所說初二發心,曾未見說慈悲所引,諸餘經論亦多僅說見佛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名曰發心。又說誓願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發心。故此二中,雖一一分亦應預入發心之數。」 *「圓滿一切德相發心者,僅見利他必須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猶非滿足,即於自利,亦見成佛必不可少而引欲得。又此亦非棄捨利他,亦須為求利益他故,《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此說雙求菩提與利他故。」
1. 學習共中士道發起出離心,不代表這時候就是趣入小乘道了。 2. 正因為是大乘人,所以應該要學習小乘法藏。 3. 必須要先思惟苦諦的過患,才能生起上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