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0 改變心念種正因,集資淨障廣發願
1. 眼前即使做不到,也要種將來能生之因: 「我們對於不能做的那個事情,覺得能力不夠啊、或者因緣不夠,多半都會歸結:那現在是不能做的!」四面楚歌時,我們是看不到有個因掩藏在其中,還好有師父善巧地引導我們從「因」的角度看到有一條出路。攝類學對因的定義是能生,我們雖然當下做不到,但卻能種一個將來能生,能做到的那個因。
1. 眼前即使做不到,也要種將來能生之因: 「我們對於不能做的那個事情,覺得能力不夠啊、或者因緣不夠,多半都會歸結:那現在是不能做的!」四面楚歌時,我們是看不到有個因掩藏在其中,還好有師父善巧地引導我們從「因」的角度看到有一條出路。攝類學對因的定義是能生,我們雖然當下做不到,但卻能種一個將來能生,能做到的那個因。
1. 在每一個緣起點上種將來能夠做到的因: 未來不是泡沫般的幻影,事實上,「在我現在的緣起點上,存在著我將來能夠做到的因。」因有能生的作用,只要我能在當下把這個因種下去,然後在每一個當下努力,將來就能收穫這個因感得的果。比如發一個大乘發心,看似只是一個善念,但只要讓善念念念相續不間斷,就可以成就廣大無邊的佛果。
1. 因地如何種因,果地必然如何結果: *「遂於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 *「『遂於其因』,什麼因哪?就是將來你能做到的因,你現在在這個因地上面做這一點,將來就感得必然的這個果;假定你現在排斥它,將來就是障礙的果。」
1. 穿越感受障蔽,用業果評估當下心念: 「其實業是有因果的,但是我們通常不會從因果的角度去看自己當前的心念,我們更多地會注重苦和樂的感受」。感受本身也是一種心念,可是當我們陷溺其中時,往往忽略、忘記其背後的業果。但事實上,我們所面臨的境界,乃至內心的感受,都是先業所感;而當下一念又將引發未來或苦或樂的結果。
1. 修學佛法,要曉得業的中心在哪裡: *「要曉得我們修學佛法的真正的業,中心在哪裡?……就是,我們這個『思心所』。」 *「我們心裡想想:『哎!這個是我要的,這個是我要的。』這樣的話,你將來自然而然會趣向於那方面;現在如果說你這個排斥它的話,到那個時候這個力量就現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