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6 勿忘初心承擔法人,按道次第生生增上
1. 透過師長身口意的表述修信念恩: 老師說:「無論怎樣,我一定會去台灣跟大家在一起。」事實上,無論我們身處何處,老師的心都能夠任運、沒有阻礙地想要接近我們、饒益我們。這是師長的志願,也是佛菩薩功德的體現。老師憶念著世界各地的弟子,而我們身為弟子,一個必修的功課,就是透過善知識每一個身口意的表達,來對善知識修信念恩,而不是相互嫉妒比較、庸俗作意,甚至觀過。
1. 透過師長身口意的表述修信念恩: 老師說:「無論怎樣,我一定會去台灣跟大家在一起。」事實上,無論我們身處何處,老師的心都能夠任運、沒有阻礙地想要接近我們、饒益我們。這是師長的志願,也是佛菩薩功德的體現。老師憶念著世界各地的弟子,而我們身為弟子,一個必修的功課,就是透過善知識每一個身口意的表達,來對善知識修信念恩,而不是相互嫉妒比較、庸俗作意,甚至觀過。
1. 跟隨大乘善知識,聽聞完整道次第: *「這裡的大乘善知識,一定是攝受我們從一開始修行到最後,給我們一個完整的道次第。所以能夠聽到這種完整的道次第的教法,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 *「我們會因為學習《道次第》的原因,把佛所說的法藏都安置在一個有情成佛的次第上。」
1. 反覆串習、辨析,培養文殊智慧: 從「法殊勝」的「一切聖教無違殊勝」,到「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老師以深廣的理路,從教理、實際對境等不同角度,引導我們細緻、深入地聞思修、闡述、辨析、收攝法義,在帶我們契入大師、師父心意的同時,也希望能夠增長我們的聞思修慧能與講論著智慧,幫我們培養「文殊菩薩七種智慧」。我們一定要感念善知識的深恩,用心依師學習。
1. 除了慈悲,見佛功德也能引發發心: 《廣論》云:「又前所說初二發心,曾未見說慈悲所引,諸餘經論亦多僅說見佛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名曰發心。又說誓願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發心。故此二中,雖一一分亦應預入發心之數。」
1. 透過共下、共中士道的次第,才能發起菩提心: 決定種姓的大乘行者,雖然沒有趣入小乘道就直接趣入大乘道,但是一定是透過共下士道、共中士道的次第,才能發起菩提心,成為菩薩。其中,共下士道是三士的所修,而且要在自相續中生起中士道之前,必須要先修持它的意樂,如念死無常等;而共中士道是上、中二士的所修,而且要在自相續中生起上士道之前,必須要先修持它的意樂,如思惟苦諦過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