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8 清淨論典具四法,導正修行趣菩提
1. 造論四法: 《四家合註入門》裡仁波切講了「所為等四法」。說在造任何論的時候都要具備四法,如果不具備這四法的話,造論就沒有意義了。四法就是「所詮、所為、究竟所為、係屬」這四個。任何一本清淨的論典,如果不具此四法的話,就不是清淨的論典。
1. 造論四法: 《四家合註入門》裡仁波切講了「所為等四法」。說在造任何論的時候都要具備四法,如果不具備這四法的話,造論就沒有意義了。四法就是「所詮、所為、究竟所為、係屬」這四個。任何一本清淨的論典,如果不具此四法的話,就不是清淨的論典。
1. 自己的絕望是由染污摻雜而致: 教育者面對孩子或學生看似無法改變的現狀而心生絕望時,要知道我們只是薄地凡夫,無法看到孩子無始劫以來的善根,並且我們判斷的經驗或標準由各種煩惱、習氣所參雜,因此我們對他的判定是根本站不住腳的。能認識到這點,就能徹底破除內心的絕望,進而發現,其實不是對方缺乏真善美,是我自己缺乏發現美的眼睛。
1. 要先獲得理路,才能有理辨教義力: 接著是:「復乏理辨教義力」,佛薄伽梵所說的教義,要用各自的理路去分析,再再地觀察、思惟是不是這樣?從理論上分析道理的能力,就是這裡邊的理辨教義力。注意!這個「理辨教義力」的「理辨」,是指各自的理路去分析,然後去觀察是不是這樣;它是一種能力,從理路上分析道理的能力。那麼要有從理路上分析道理的能力的話,是不是我們得先獲得理路啊?你那個路是不是理路,還是亂七八糟的路、不是一條理路?正確的理路不是邪妄分別。
1. 理辨前先獲得正確的理路: 佛薄伽梵所說的教義,要用各自的理路去分析,再再地觀察、思惟。從理論上分析道理的能力,就是理辨教義力。經過理路的分析和觀察而得出的正理,不僅能讓我們對教理有正確、清晰、深刻的認識,將教理化為自己信念、見解的一部分,也讓我們對教理的信受更有力度,依之而行的實踐力也能變得更強大。
1.理辨教義力,是從理論上分析道理的能力: 佛薄伽梵所說的教義,要用各自的理路去分析,再再地觀察、思惟是不是這樣?從理論上分析道理的能力,就是理辨教義力。那麼要有從理路上分析道理的能力的話,我們得先獲得正確的理路,不是邪妄分別,不是亂七八糟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