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2 法鏡內照須修鍊,修學環境應慎選
1. 跟著善知識、僧團學習養成向内看的習慣: 在跟著師父隨學的過程中,師父一直提醒我們照妖鏡的問題。因為向外看是一個習慣,然後向內看也是一個習慣。很顯然剛學的人向外看的習慣太嚴重,向內看的習慣沒有,所以必須跟著老師、跟著善知識,跟著僧團,大家要學習艱難地開始向內看。
1. 跟著善知識、僧團學習養成向内看的習慣: 在跟著師父隨學的過程中,師父一直提醒我們照妖鏡的問題。因為向外看是一個習慣,然後向內看也是一個習慣。很顯然剛學的人向外看的習慣太嚴重,向內看的習慣沒有,所以必須跟著老師、跟著善知識,跟著僧團,大家要學習艱難地開始向內看。
1.與煩惱戰鬥時,以增長的善行獎勵自己: 學習佛法後,我們努力對治煩惱,卻好像很難全方位殲滅煩惱。自己的期待與目標總無法實現,久而久之,就會生起無力感,覺得特別失敗、自卑。此時,應調整關注點,從緊盯自己還沒做到的部分,轉向注意自己每天增長的善行。這些善行很真實地存在於我們的生命中,卻被我們平庸視之,或因為眼盯煩惱而被忽略。我們能找出善行獎勵自己,看到自己光燦燦的修心成就,就有動力歡喜前行。
1. 以佛法標準衡量自己、律己、先淨化自己: 師父介紹《阿底峽尊者傳》,用這麼短的時間強調戒律的重要性──從阿底峽尊者的示現,到我們學佛最基本的就是一定要學會拿這個佛法的標準來衡量自己、來律己,先淨化自己。什麼叫淨化自己呢?淨化什麼?淨化煩惱,也包括淨化我們一直要管別人的這種習慣。
1.密乘戒須沿次第,尊者示現嚴密持戒: 阿底峽尊者將佛宣說的三藏十二部收攝為由顯入密的三主要道,其中密法是建立在出離心、菩提心的基礎上,趣入修證空正見。在戒律方面,尊者花了12年廣學遍知各部派微細的開遮持犯,掌握教證二法的中樞要處,連最細微、最基礎的小乘戒都如氂牛愛尾般地防護,纖毫不犯。對小乘戒守得這麼嚴密,然後在這個上面建立菩薩戒,再進入更為深廣、精細與明利的密乘戒。
1.修行次第一點都不能錯: 一定要自己有了厭離心,進一步策發菩提心,然後再繼續下去。所以大師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他由於這個次第很明白、很清楚,所以他絕對不會說:「啊,這個出離心是小乘的,所以小乘戒不管。」他對小乘戒守得這麼嚴密啊,那一點都不能錯!然後在這個上面才能夠建立菩薩戒,然後再,密乘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