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0203 覺燈 (2023/08/23)
1. 聽法前,善知識都會強調讓我們沿著三士道,把動機調整到趣向於菩提心、趣向於佛果這樣的一個方向。 2. 進趣無上菩提能找到一條最快的路,那一定是成就了無上菩提的人,他知道怎麼走是最快的。 3. 大乘動機的策發是在我們心念上操作的、反覆串習的、思考的、觀察的,能夠生起的正念。
1. 聽法前,善知識都會強調讓我們沿著三士道,把動機調整到趣向於菩提心、趣向於佛果這樣的一個方向。 2. 進趣無上菩提能找到一條最快的路,那一定是成就了無上菩提的人,他知道怎麼走是最快的。 3. 大乘動機的策發是在我們心念上操作的、反覆串習的、思考的、觀察的,能夠生起的正念。
1. 做任何善行之前一定要皈依發心: 「在『皈依發心』偈頌裡面,『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前面的兩句就提到了大乘不共皈依,而後面就提到了大乘的發心。為什麼要提到皈依和發心呢?如果在行善之前,我們本身的動機沒有辦法生起皈依的心念,請問:那我們所造作的善法有沒有辦法成為正法呢?再進一步,如果我們內心沒有辦法生起哪怕是造作的菩提心,朝著這樣的方向,我們所造作的善業不能夠稱之為大乘法或者趣向於大乘法。」
1. 透過人身修學中士道的法,然後獲得了解脫,這是不究竟、不圓滿的。 2. 我們心續裡沒有成熟的那些惡因,會在成熟於惡趣果的時候讓我們墮入惡趣。 3. 安住在一種寂靜樂的狀態之中,想要進入大乘法裡邊是非常困難的。
1. 佛利眾生的程度是阿羅漢和十地以下的菩薩無法比的: 「小乘的阿羅漢能夠行廣大的利生事業,但是由於沒有辦法斷除所知障、沒有辦法了知一切的所知,因此他利眾的程度跟佛是沒有辦法相比的。」「所以在經論當中,時常用大海以及水滴的譬喻來譬喻佛利眾生的程度就像大海一樣,而十地菩薩以下的菩薩,甚至是最後的聲聞、緣覺阿羅漢們,他們利眾的程度就如同水滴般,跟佛是沒有辦法比的。」
1. 生起厭離輪迴的心,進而想修學戒定慧三學,就是一個出離心。 2. 我們二六時中所造作的善業,有沒有被出離的意樂所攝持呢? 3. 如果沒有辦法斷除一切的所斷,就沒有辦法成辦一切的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