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2 覺燈
1. 仔細把貪的行相看清楚,我們才會知道要抓的「賊」是什麼。 2. 貪念呈現的是一種短暫的滿足,然後又迅速的不滿足,是索求的無底洞。 3.《廣論》云:「貪者,謂緣內外可意淨境,隨逐耽著,如油著布難以洗除。」
在〈2021/08/22 覺燈〉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2021/08/24
1. 仔細把貪的行相看清楚,我們才會知道要抓的「賊」是什麼。 2. 貪念呈現的是一種短暫的滿足,然後又迅速的不滿足,是索求的無底洞。 3.《廣論》云:「貪者,謂緣內外可意淨境,隨逐耽著,如油著布難以洗除。」
1. 貪念就是索求的無底洞: 苦因不是別人給的,是我們自己內心有貪瞋癡。其中,貪就是一種不滿足,像無底洞一樣,怎麼填都填不滿的內心狀態。我們可能認為渴求他人的關心、感恩與認同等是正常的心理需要,不屬於貪。但不管是念頭還是物質,只要我們內心對其隨逐耽著,如油著布,難以分離,就是為貪煩惱所攝。其中又包括兩種狀況,一是內心有短暫的滿足,但過了一段時間,好像需求又來了;二是因為沒有得到,內心有隱約或明顯的失落、痛苦。這些都是貪的行相。
1. 佛以悲智,穿透表面的榮華富貴,注視有情造業的方向,教化他們不造苦因。 2. 無法深信業果和深刻皈依時,必須依靠善知識,才能發覺現行、調整修行。 3. 面對順緣或逆緣,都應心存敬意。
1. 具足一切功德,恆常利益有情: 《佛地經論》闡釋「薄伽梵」六義,對「尊貴」的解釋是:「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具尊貴義」。尊貴點是從佛陀的心出發,因為他的心裡都是大悲的意樂,而且有種種方便安樂一切有情,完全沒有一絲一毫的懈怠,所以稱為尊貴。
1.「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具尊貴義。」 2. 佛陀饒益我們的大悲心可以穿越時空。 3.「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善巧於畏度他方便,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悲遍轉,普利一切有恩無恩,是應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