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0 菩薩發心利眾生,破除對立走大乘
1.《般若經》概念雖簡單,內涵深邃須專注聽: 《勝者母》,就是《般若經》上說,「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謂所有聲聞道,所有獨覺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對於這一段經文的真正意涵,如果不專注聽,很難深入。即便以為自己能夠認同,可能也更多是落於知識性、字面上的理解,並沒有真正結合心續,沒有看到自己的現行與疑問。
1.《般若經》概念雖簡單,內涵深邃須專注聽: 《勝者母》,就是《般若經》上說,「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謂所有聲聞道,所有獨覺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對於這一段經文的真正意涵,如果不專注聽,很難深入。即便以為自己能夠認同,可能也更多是落於知識性、字面上的理解,並沒有真正結合心續,沒有看到自己的現行與疑問。
1. 大乘的目的,就是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 菩薩應該發起一切道,應該了知聲聞道、獨覺道、佛陀道。這個觀點是《般若經》上講的。經上面告訴我們這麼說,實際上呢理論上也很清楚,你這個大乘之所以為大,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解決一切人的問題,你曉得他問題在哪裡,你如果不曉得,你怎麼解決啊?所以小的、大的,沒有一個例外。在任何一部分上都要去學、都要去行。
1. 菩薩應當發起、了知一切道: 《勝者母》中亦云:「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謂所有聲聞道,所有獨覺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
1. 感受師長的心意,策發學習止觀的好樂心: 善知識毫無保留的把對於空性的歡喜心和體會分享給我們。雖然我們對於空性的觀察與體會還非常淺顯,但能在有生之年聽到有修有證的善知識,以白話的方式開示空性,是很了不起的福報。對於善知識的開示,我們能練習先記住其中的內涵,哪怕留下一個印象,然後策發起對於學習止觀的好樂心,就是善知識最希望傳遞給我們的。
1. 負起自分的責任,就能轉心而轉境: 我們要討論的不是怎樣逃開委屈,而是對委屈的認知,以及對治方法,甚至是根治的方法。佛法的特質是淨化煩惱啊!就是要我們穿越這些委屈、痛苦,達到最美好的未來,沒有苦的。如果習慣這樣去穿越的話,會覺得現在受一點委屈也是合理的,因為我的修力,轉心力度不夠強。受委屈不是因為什麼事情、外相的不合理,內心裡肯定要有自己的一份責任的。負起自己的這一份責任後,就能轉心!就心能轉境。當然這要很深的功力,但是至少我們可以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