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9 覺燈
1、佛陀出世,就是為了引導眾生成佛。2、世尊已說之法如爪上塵,未說之法如大地土。3、宗大師所造道次第涵攝了佛法的精要、核心。4、師父按照每個人緣起,把我們拉上去。5、開始學習廣論,就會開始注意自己做事情的發心、動機、意樂。6、每做一件善行,都要收攝在成佛這個宗旨上。7、師父、老師就是要讓我們發心成佛,不想成佛都不行。8、不斷串習道次第就有希望,從一無所知走到圓滿成佛。 ~大覺晨曦編輯部~
1、佛陀出世,就是為了引導眾生成佛。2、世尊已說之法如爪上塵,未說之法如大地土。3、宗大師所造道次第涵攝了佛法的精要、核心。4、師父按照每個人緣起,把我們拉上去。5、開始學習廣論,就會開始注意自己做事情的發心、動機、意樂。6、每做一件善行,都要收攝在成佛這個宗旨上。7、師父、老師就是要讓我們發心成佛,不想成佛都不行。8、不斷串習道次第就有希望,從一無所知走到圓滿成佛。 ~大覺晨曦編輯部~
1.佛法深廣浩瀚,僅大藏經中就有太多的經、律、論我們連名字都沒聽過。如果沒有宗大師所造的道次第,我們該要如何從經論大海中,抉擇出每本經典的內涵,抉擇出一佛乘的核心?2.「然於此中所說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師父、老師就是這樣的善知識,祂們就是要讓我們發心成佛,不想成佛都不行。3.師父把每個人找回來學佛,有很多的善巧方便。有些人是從教師營趣入,有些人從里仁趣入,有些人從慈心事業趣入等等。師父按照每個人緣起,把我們拉上去。4.開始學習廣論,就會開始注意自己的發心。老師常常提策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注意自己的動機、意樂。能夠常常提起正知正念,所造的業就能真實回向到成佛這個目標。這樣我們就不會被現世安樂,或者一己的解脫而綁住。5.我們每做一件善行,就像念珠的一顆珠子。通過母珠,也就是成佛這個最高宗旨的攝持,所有的珠子不再別別無關。我們通過對整體道次第的不斷串習,可以使得所有的珠子最後都指向成佛這個目標。6.常常串習道次第,就會知道自己當下應該修的是依止法,是對善知識的修信念恩。當通過不斷地殊勝作意,浄除自己觀過的心,而達到視師如佛的量以後,後面所有道次第的功德,就如探囊取物,很快可以現起。~大覺晨曦編輯部
1.大乘教法在中國經過歷代祖師們耗盡心血地弘傳以後,達成這樣一個共識:佛所說的經典,乃至於菩薩、祖師所造的論典,雖然浩如煙海,千差萬別,但是它有一個原則可以依循。2.這個原則是,佛陀隨順眾生不同根性,從其剛開始的根基上頭,一步一步地帶上來,乃至於經過中間的階段,最後達到圓滿的程度。各宗對佛教總的看法和分判,或者是判三時,或者是判四教,或者五教,都是建立在這個基本原則之上的。3.在諸多對佛陀教典的分類方法中,經常採用的,也是流傳最廣的,莫過於天台、賢首的分判方法。天台有藏、通、別、圓四教之分,而賢首有小、始、終、頓、圓五教之分。4.這些分判方法,能夠把整個佛法,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性,依著層次來分類,使得我們學的人對佛法的內涵、次第的把握有條不紊。不會覺得你說你的,他說他的,而是清楚它必然的層次。5.正因為有這樣完完整整的次第,所以才能夠把一個凡夫,從無知、無識,教育至最徹底、圓滿的程度:成佛。 就像上學一樣,先上幼稚園,然後上小學,中學、大學,乃至於研究所等等。6.而宗大師造的兩本道次第,讓我們可以很輕鬆、容易地了解佛陀所說法的精要、核心。其中下士、中士、上士三個道次第的抉擇,指導我們從一無所知的凡夫,一步一步依循次第,走到圓滿成佛。這與大乘佛法在中國弘傳之後,各宗各派所達成的共識,是完全一致,毫無矛盾的。 ~大覺晨曦編輯部
1.當見解侷限、錯誤時,善知識走向你的時候,你反而會遠離祂。2.如果沒有清淨的見解,你行持想要到位很難。3.好的理念要推廣。別人不做我們做;別人做,我們就隨喜。4.先把內涵做好,外相以後慢慢改善。5.戒律如同準繩,在去向險處的時候把我拉回來。6.真正學法,學得正確,你要什麼就得到什麼。7.邊做邊回報,誰做得多,誰就進步得快。8.沒有善知識教,處處都是障礙。有善知識教,柳暗花明又一村,到處都是光明。 ~大覺晨曦編輯部~.
1.一直等到後來把《廣論》有一個基礎大概的認識以後,回過頭來再去看那個《在家備覽》,哇!那時候看得非常高興。它這個妙義,真正的內涵哪,一一都了解,一一都了解了。2.所以這個精義,換句話說這個就是正知見這個義解你了解,然後你運用這個義解的話,要深就深、要淺就淺,在行持方面等等的話,都能夠把握這個原則......如果在學律的時候,如果你能夠跟這個本論配合的話,那時候真是如虎添翼呀,真是如虎添翼!3.我們的現行是因爲不了解內涵,把握不住開遮持犯,往往非常執著自己的經驗和眼前能看到的外相。於是持戒時,就只能依樣畫葫蘆,執著於戒相,甚至一想到受戒就緊張害怕。對外利益衆生時,想法也會非常局限。所以從次第上看,最開始一定要了解內涵、建立正知見。4.「解如目,行如足。」內涵做好以後,外相也要慢慢改善。因爲從最後的果上講,見解、行持兩個相輔相成,同樣重要,不能說有了正知見就不管外相上的行持。5.既要掌握內涵,又不偏失外相,就需要善知識的引導。有了善知識的引導,對道次第內涵、核心義理、開遮都很清楚了,這時候去持戒,就能如理行持、無往不利。例如師父和老師利益衆生,就能因應不同根基,從儒家文化、慈心事業、推廣讚頌戲劇等多角度切入,更廣泛利益一切有情。6.所以當你真正了解內涵、義理後,再去行持就會無往不利,要什麼就有什麼。但過程中有很多失之毫釐、謬以千里的岔路,所以要常常向善知識啓白、確認,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得少為足。沒有善知識教,你就處處都是障礙。你跟著祂,就柳暗花明又一村,處處都是光明。~大覺晨曦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