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敗將軍的教育
記得國中剛進園區(福智教育園區)的時候,師父的寮房就在我們吃飯、上課會經過的路上。...
1、從我們每一天睜眼到閉眼、乃至一生的開始到結束,離苦得樂的需求從未停止過。但如果我們回到內心去省思自己生命中對苦樂的慣性認知時,會發現自己可能習慣性地從當下的、感受上的或果相的呈現上去理解、討論苦樂問題。2、事實上,要討論苦樂一定要探討苦樂的因,因改變了,苦樂的結果也就改變了。而因能不能改變則取決於這個因的特質。苦樂的因是眾緣聚合的,是沒有自性的,因此有可以改變的可能性。如果能看到這個特質,就能带給我們希望。那我們怎麼去改變苦樂的因呢?3、我們對苦樂最直觀的依憑就是感受,感受源自根境識三者的和合。然而並不是外境如何我們就得如何,除了這種最本能、最直觀的由外境引發的苦樂感受之外,還有非常關鍵的另一條路的存在——我們內心對於境界的認知與安立,也就是我們的見解。4、正確的見解源自正確的理路。在解決苦樂問題的理路中,佛教的根本宗義,就是最著名的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些都源於觀待緣起而生的這樣一個見解,其實也就是緣起見。緣起見又包括業果見與空正見這兩個正見。5、如果深信業果見就會遵行十善業道,乃至能持守戒律,在更細緻的層面上實踐業果見,就能感得人天殊勝的果報。這不僅意味著相對三惡趣更少的痛苦、更多的快樂,更意味著可以生生增上,從而可以有更好的修習、實證空正見的資糧。如果我們能夠確切地了解空性見的話,就將永遠地超越輪迴,斷除其中的種種痛苦。6、理路就是建立在嚴密思路上的離苦得樂之路。這一生我們能值遇師父、值遇廣論,就是在數十年如一日的訓練我們的理路,讓我們不會只限于從感官上去認識外境和反應,而能更進一步去思維,乃至有一天觀察我們所執的境、乃至能執的「我」有沒有可能是不存在的。~大覺晨曦編輯部
1.所以我在介紹諸位這樣圓滿的教法之前,關於這一點我要說明一下。所以要用剛才我們說的所謂律、淨、天台、賢首,包含了整個的我們中國所傳的這個大乘的內涵,來介紹、來印證,經、論等等。2.師父學廣論之後,佛法的總相都解決了。修學佛法過程之中的障礙都透過廣論告訴我們確實的方法,圓滿的指導後都獲得解決。所以廣論雖重,但師父總是把廣論帶在身旁像百科全書一樣。3.佛法已經這麼圓滿師父還要用許多經論來驗證,因為師父的悲心因應我們的根基,運用我們中國平常所慣用的經論等來作為驗證。並且透過這個方式來讓我們正確了解廣論的特質和重要性,所有方便善巧說都是為了利益我們。4.目前我們常常看見這個密教有很多地方亂。首先我們要了解,這個不能代表它自己本身的錯誤。譬如說,現在有很多人冒了這孔夫子的招牌,你說這是孔老夫子的錯嗎?當然不是!同樣的佛法裡邊也是如此,那麼我們唯一的去判別它的是非的話,應該了解它真實的內容,這是很重要的一點!5.多半人以為廣論是密教的,是由於先入為主、不認識產生的錯誤判斷,所以不認識要先了解,有疑當往問,再做判斷。6.衝突矛盾,讓我們看到彼此的看法不同,要先了解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看法,藉此打開自己的格局,看到自己的侷限和執著,透過這個過程,心量、視野增廣,正是大家學習溝通的時間。~大覺晨曦編輯部
1. 科技主要的探索方向是向外的,而佛教是向內心探索的。2. 提到苦樂,就一定要探討苦樂的因。3. 緣也是因的一種,也是組成结果的一部分。4. 如果一件事是眾緣聚合的,那麼這件事就有可改變性。5. 苦樂不只存在於依靠外境,還依據我們內心對於外境的認知。6. 我們上廣論班每天都要訓練什麼?理路。7. 理路是什麼?它是建立在一個嚴密思路上的離苦得樂之路。8. 老師的教誡可以流通,是非常珍貴的,當生珍寶想、當珍重執持。~大覺晨曦編輯部~
1. 廣論的特色是一切聖教無違殊勝。2. 佛法不應機,等同閒言語。3. 廣論是個寶藏,修學之後障礙消除,資糧集聚。4. 不了解產生誤解,才會有衝突,甚至導致戰爭發生。5. 要認同別人的不認同,接受別人對你的不接受。6. 有錯則改,無則加勉。7. 衝突矛盾是修和合、互相學習溝通、認識真相的時間。~大覺晨曦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