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8 眼前各異究竟相同,發菩提心共同增上
1. 佛陀至言極為隨順,唯有少分開遮不同: 所謂通達一切聖教無違,就是要明白佛陀無倒宣講的甘露聖教極為隨順,唯有少分開遮不同。比如趣入大乘道者,亦須修持小乘的皈依、業果、四諦、十二因緣等,唯須遮止小乘行者少事、少業、少希望住等自利作意;而顯密的共道都是發菩提心和行六度四攝,所以必須完具下乘法類功德,才能趣入上乘的三乘五道。
1. 佛陀至言極為隨順,唯有少分開遮不同: 所謂通達一切聖教無違,就是要明白佛陀無倒宣講的甘露聖教極為隨順,唯有少分開遮不同。比如趣入大乘道者,亦須修持小乘的皈依、業果、四諦、十二因緣等,唯須遮止小乘行者少事、少業、少希望住等自利作意;而顯密的共道都是發菩提心和行六度四攝,所以必須完具下乘法類功德,才能趣入上乘的三乘五道。
1. 沒有把握住修學的整個大綱,修行的過程中容易產生相似的見解。 2. 如果理論上相似的,修持一定是相似的。 3. 相似勝解所得到的絕對不會是你要的,而你不要的都會來。
1. 了解各人修持重點眼前雖不同,究竟是相同的: *「因為眼前目前各人修持的重點不一樣,所以有的開――是允許的,乃至於應該的;有的呢,遮――說是不允許的。這是就眼前來說有這個差別,那麼究竟來說同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 *「眼前的重點是不一樣的,究竟是一樣的,這句話是很好理解的,但是你要看到千奇百怪的各種修行人的時候,就會覺得:『為什麼你會這樣?』所以我們是不了解的。如果說了解了之後,了解了眼前還不行,還要了解究竟是同樣的。這是一個問題。」
1. 所以凡是對「法」要特別地小心,尤其是怕煩、怕學得多。 2. 憑藉自己的感覺去感覺一個東西已經錯多少了?無量生。 3. 很多的感覺是顛倒的,我們無法用自己的感覺衡量出一個清淨的量則。
1. 防止謗法的兩個步驟: 首先要能觀察到自己動不動就謗法的現行。對此,我們具有相應的能力,也有一定的經驗。第二步,把謗法的現行與它酷烈的果報相連接,這是尚需突破的難點。造了謗法罪之後所感得的果報屬於極隱蔽分,甚難可見,完全超越我們的經驗與衡量事物的習慣。因此,對於輕輕鬆鬆的心念導致宇宙級的災難,二者之間要刻意做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