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 淨罪集資的真義

佛陀告訴我們斷惡修善的法,要照著去做!

透過不斷地學習、實踐的過程,
將以前錯誤的認知跟習慣逐漸地改過來,
這個部分叫「淨罪」;

從現在開始慢慢地了解如何行善,
養成行善的習氣,叫作「集資」。

如果我們現在就在淨罪集資的路上,
即是正在離苦得樂的行進中!
應該由衷地為自己感到高興,想一想,
佛陀應該也會為此感到很歡喜吧!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研討題綱:​

  • 「錯誤的認知跟習慣」來自執著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而產生的很多執著常樂我淨的認知跟習慣。要認識自己「錯誤的認知跟習慣」,了解「如何行善」,還要改變習氣,需要善知識教導,這真是個「聞思修」的過程,很漫長,真的是要修隨喜才能堅持走下去。佛陀會為我很高興吧,因為《入行論》說:「有情若解脫,心喜如大海。」這是祂的心願!(園區 關師姐)
  • 佛陀最高興的,是我們已走在究竟的離苦得樂的方向,而不是耽著在眼前的小樂,未來的大苦的方向。聽佛陀的話,以祂的教言,身體力行,努力地去斷惡行善,透過淨除罪障、累積資糧,快速成佛。善知識也很慈悲地告訴我,當我已在斷惡修善、淨罪集資的方向了,就是已走在離苦得樂正確的方向,自己要由衷地隨喜自己。而且這也是佛陀會開心樂見的事。好好隨喜自己的努力吧!(芝加哥 林師姐)
  • 在廣論的修習軌理中説:「應由多門修集資糧生德順緣,亦由多門浄治所有違緣罪障。一切之根本,應如所知,勵力守護所受律儀。」浄罪集資的根本就是律儀戒。而戒的根本是正知見 — 佛法的善惡取捨標準。正知見是透過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而得到的。所以師父說:浄罪集資的最佳方便就是聞思,越是多方面的觀察思惟,那麼產生的功效越大;產生功效越大,淨除罪障越多,集聚資糧越深廣。廣論説:修是什麽?於善所緣數數思惟,稱量,觀察。所以師父要我們不斷地腦筋裡把這種正知正見擺在腦筋裡觀察,這個正知見正在現行,遇見事情的時候,自然而然這個正知見相應的事情,這個業就派上用場了,換句話說,你就造了善淨之業。(台灣 翁師兄)
  • 看研討題目直接會想到「除遣此中邪執」,但是什麼邪執就不知道了?(台灣 王師姐)
  • 看到真如老師所提的淨罪集資的真義,真是讚嘆無比,跟之前所想到、聽到的定義大大不同,以前會認為要多做善事,多供養、齋僧、誦經,多承擔等等,才是累積資糧,淨除罪障,原來透過學習實踐佛法,把錯誤的認知跟習慣改過來,就是淨罪;而了解如何行善,養成行善的習氣,就叫集資了。(PEI 蕭師姐)
  • 執著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而產生的很多執著常樂我淨的認知跟習慣。要透過將以前錯誤的認知跟習慣逐漸地改過來,並從現在開始慢慢地了解如何行善,養成行善的習氣。(園區 關師姐)
  • 錯誤的認知是想錯的,和經論所説的相違,不如理如法的。錯誤的習慣是無始與惑業相應的,没去發現它的禍害,没去對治它,還是會存在,並使我們造更多的惑業。上師要我們照著佛陀告訴我們斷惡修善的法,也就是服順經論所說的,照著善知識教我們的,透由聞思,不斷地學習,並去修證所學的,那就可以建立正知見,將錯誤的認知和習慣慢慢地修正改變,如理如法行持。(芝加哥 林師姐)
  • 廣論(p13)雖經長時學眾多法,然於修軌全未能知。若欲修法,諸更須從餘求者,亦是未解如前說義而成過失。 廣論(p8)如般若燈廣釋中云:「言聖教者,謂無倒顯示,諸欲證得甘露勝位,若人若天,所應遍知,所應斷除,所應現證,所應修行。」(台灣 王師姐)
  • 與佛法相違的認知跟習慣就是錯誤的認知跟習慣,那只會帶來痛苦,老師說只要不斷地學習、實踐,可以逐漸地改過來。(PEI 蕭師姐)
  • 我們常常很想行善,但總是困難重重,原因為何? 不斷地學習、實踐。無法由衷地為自己感到高興。(園區 關師姐)
  • 集資,是從了解行善的好處及不行善的過患開始,建立了知見,才會對行善有好樂心,養成行善習慣。會覺得行善困難重重,是因為不習慣,正知見不穩固,再加上自己的惑業深重、惡習未改或是好習慣還未養成,放逸懈怠,開始給自己總總說不完的藉口,才會感覺困難重重。其實,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芝加哥 林師姐)
  • 廣論(p53)次乃自以聖教正理,如理思惟所聞諸義,由自力故而得決定。
    廣論(p57)以觀察慧數數修習此等功德,令心潤澤,或令淨信。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意趣向諸白淨品,愛樂歡喜,以白善法澤潤其心。如是已成,隨所欲修若止若觀,於彼屬意無大劬勞,即能成辦。
    我覺得每種善行的原因應該不一樣,這觀待想行善的人,修到什麼程度,行什麼善。比方:不知業果、親眷不同意、善知識未開許、未證空性、⋯⋯。(台灣 王師姐)
  • 我們常常很想行善,但總是困難重重,原因為何?從了解如何行善,到養成行善的習氣中間,最關鍵的是要有一群同行助伴一起往前走,否則常常很想行善,卻總是困難重重,無法堅持而中斷,真的很可惜。(PEI 蕭師姐)
  • 《入行論》:「有情若解脫,心喜如大海。」這應該是佛菩薩的心境吧。(園區 關師姐)
  • 聽善知識的話,照著衪教我們的方式去努力建立正知見,養成行善風氣,就是作師所喜。當我們走在離苦得樂的方向走上去,佛陀就可以開心、減輕負擔。(芝加哥 林師姐)
  • 廣論(p37)近諸佛位,諸佛歡喜。(台灣 王師姐)
  • 佛陀的本懷就是要讓有情究竟離苦得樂,如果我們現在就正在離苦得樂的行進中,佛陀一定也會為此感到很歡喜的。(PEI 蕭師姐)
  • 《廣論》:「思惟歸依及業果等,多門勵力,集福淨罪,如其所應,即菩提心之前行,修治相續之方便,七支行願及歸依等。故應了知此等即是發心方便。」(園區 關師姐)
  • 廣論( p65,L3)暇满難得,應勵力修行:其中因門難獲得者,謂僅總得生於善趣,亦須戒等修一淨善,特若獲得暇滿具足,則須淨戒而為根本,施等助伴,無垢淨願為結合等眾多善根。現見修積如是因者極為希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總若別,皆屬難得。 廣論(P105,L5)皈依三寶:由自誓受而歸依者,謂由誓受依佛為師,依般涅槃為正修法,歸依僧伽為修助伴,由如是門而正歸依,如《毗奈耶廣釋》中說。不言有餘而正歸依分二: 一、略說,由不言餘而歸依者,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諸學法者,所有勝劣,惟於三寶執為歸處,不執與此相違師等,是所應歸。(芝加哥 林師姐)

希望新生法語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