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君子和而不同

勇於溝通,並真心地接納不同的想法,
就算有不同的想法,
還是可以成為很好的道友。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研討題綱:​

  • 贊成、贊成。而且碰到不同想法但是方向一致的朋友的時候會覺得这樣也不錯,这樣也很棒。思路都開闊了。(PEI 張師姐)
  • 只會先被指責、被丟掉而已。(台灣 王師姐)
  • 「見和同解」是「六和敬」中的第一個,佛教以「六和敬」來維護僧團在相處上、見解上、生活上等各方面的共識與實踐,真的很不容易。弟子常在想,這絕不是少數服從多數,每個人都不同,真的能夠有相同的見解嗎? 感恩老師的指導,弟子體會到「見和同解」的「同解」不是每個人的想法、做法完全一樣,而是面對他人不同想法時,「要依法調伏內心」這個見解是一樣的。勇於溝通,並真心地接納不同的想法,這是最佳的辦法。(園區 關師姐)
  • 聖人無常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個人的見解、經驗、看出去的世界一定會有侷限,我們都不是聖賢,更不是悉知悉見的佛菩薩,個人的想法肯定不會是詳盡週全的。所以要透過一群人互相學習,集思廣義,才能圓滿事項處理。上師在此說和而不同,雖意見不同,有和協相處的意味在。如何和協相處?靠大家有共同目標,為了整體能更好,要「勇於溝通,真心接納他人想法」,一起為共同目標努力。(芝加哥 林師姐)
  • 在儒家的經典中,對於「君子」是有一些定義的,其中有一個定義是「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就是說「君子」是「仁人君子」。君子不管遇到什麼境界,都不失去仁德之心。那什麼是「仁」?「克己復禮為仁」,往內能調伏自己,對外能呈現有禮的行為、能夠利益他人。而所行的「禮」一定要有「仁」的內涵,所以說「人而不仁,如禮何?」而禮之用,以何為貴?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由上面的經文,看到了「仁」、「禮」、「和」的關係,因此不難理解,君子為何將「仁」的內涵實踐得很到位,就能呈現出「和」的特徵。由這個角度來回答「如何能真心接納不同的想法」?就是學習「克己復禮」、就是實踐「仁」。另外有一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具體含義是指君子與小人價值取向不同,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小人於事必計其利害,由此也可以看到君子和小人的志向不同。所以「君子和而不同」的「不同」,乃是因為君子有生命的志向,不會人云亦云,然而因為有「仁」的攝持,而能「和」。所以「為什麼有不同的想法,還是可以成為很好的道友?」就是因為「仁」。「君子和而不同」的下一句「小人同而不和」,小人反是。所以這一則上師的開示,弟子體會到的是上師對於弟子們的期許,成為一個「君子」,能行「仁」,能「克己復禮」,因而能與周圍的人和諧相處,卻又不失生命的宗旨目標。(台灣 鄭師姐)
  • 了解他的初衷,方法和方向。但是不能只聽他說了什麼要看到他做了什麼,並且事情的發展和當初说的的區别, 和他怎麼解决。全面的了解再看怎麼接受吧。君子的話,很好接受的。另外,一直困在自己的思惟裡會鑽牛角尖逼死自己,不值得太辛苦。所以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不是太好了。(PEI 張師姐)
  • 願意把自己的執取放下,先認真聽對方講話,去觀察他的見解源頭何在?產生的緣起為何?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認識他的抉擇點,體會他的難點與痛苦。(園區 關師姐)
  • 先了解自己的見解是會有侷限,想要學得更圓满,就會放下自己的意見,虛心觀察,勇於溝通去學習到别人意見的勝利處。(芝加哥 林師姐)
  • 因為内在是一樣的啊。就是有相同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PEI 張師姐)
  • 《論語・子路第十三》孔子提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面對和他人意見不同時,是可以跟他人和合相處,不會用自己的道理要求別人,而是以身教讓對方如沐春風,很開心、很願意地改變自己。但是君子不會盲目或為了迎合他人而苟同於錯誤的認知。「道友」是以學法、調伏內心,成就聖賢之道為友。(園區 關師姐)
  • 有共同的目標宗旨。(芝加哥 林師姐)
  • 《廣論》云﹕「自他皆觀待立全無自性,然由無始串習愛執增上力故,自所生苦便不忍受,若能於他修習愛執,則於他苦亦能發生不忍之心。」六和敬: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論語・子路第十三》:「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園區 關師姐)
  • 《論語一子路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上師教誡:「團隊精神」、師父的洗馬鈴薯喻、上師的念珠喻。(芝加哥 林師姐)
  • 一直都很喜歡「君子和而不同」这句话。老師這樣寫也是讓我們更加容易把法結合生活吧?(PEI 張師姐)

希望新生法語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