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學戒、持戒、讓戒律清淨呢?
就是為了得到快樂啊!
因為所有生命都渴望內心的那一份清涼和悅意,
而這一條路佛陀已經指給我們了,就是戒律!
每一件事怎麼做全部都說得清清楚楚,
如燈明照,腳下踏實,
依之而行,大千雖闊,何事非持?
持之越久,清涼越勝,
彷彿有一輪明月,朗耀內心。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研討題綱:
- 《大般涅槃經》:「當知如來即是施惡眾生無恐畏者」,戒律是因為佛陀慈悲,為了熄滅眾生未來大苦而制定的。但若沒有師長教導,弟子順著感受就會覺得戒律是綁手綁腳、不自由、壓迫、勉強等等。而其實弟子無法完全對治自己的惡習,不曉得節制會沈迷,很容易被自己的惡習拖垮。如果沒有戒律,弟子會被煩惱所綁,根本沒有辦法控制自己。戒律幫助弟子在這一生或者下一生避免墮入惡趣。(園區 關師姐)
- 這則法語立下了宗,「為什麼要學戒、持戒、讓戒律清淨呢?就是為了得到快樂啊!因為所有生命都渴望內心的那一份清涼和悅意,而這一條路佛陀已經指給我們了,就是戒律!」《入中論》云:「是故勝者說施後,隨即宣說尸羅教,尸羅田中長功德,受用果利永無竭。」戒律,是萬事的樂因,行住坐臥,都照著經論教我們的方向去做,就會有「持之越久,清涼越勝,彷彿有一輪明月,朗耀內心。」(芝加哥 林師姐)
- 《資持》云:「森然萬境,何事非持。若不先發,行自何生?故知受前,預須委學,今時昧教,誰復知之?」在一切境界中持戒,必須先要能引發戒體,對境戒行才能隨生,因此在受戒之前必須先仔細地學戒,對戒律的內涵認識清楚,受戒時才能引發戒體,對境時戒體起現行,依戒律內涵捨惡取善。(園區 關師姐)
- 宗大師提醒我們「若覺漫緩所受佛制,當自思惟是於業果定解劣弱,則以修習業果為主。」對業果產生定解,先思惟如是因感如是果,先想想這行為是不是佛會承許我去做的,做了會不會有惡果,如此一來就會戰戰競競地護戒、持戒。《入中論》「若時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墮落險處隨他轉,後以何因從彼出。」祖師們都以此來提策自己,效學他們,想想業果法則,面對森然萬境,就會好好守戒、持戒。(芝加哥 林師姐)
- 「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為償多劫願,浩蕩赴前程。」菩薩對著一切境界持守戒律,內心清涼自在,為了生命的最高宗旨--成佛,這個對一切眾生的承諾,捨棄我愛執行愛他執,證得無我空性慧,這就是一輪明月,朗耀內心。(園區 關師姐)
- 一切行持,對任何可愛境、非可愛境,照著佛陀及經論指示的方向去做,心心念念以利他為目地,以戒律為準繩,依法行持,內心便會得到清涼和悦意。每一件事,都實實在在地行持戒律,「大千雖闊,何事非持?持之越久,清涼越勝,彷彿有一輪明月,朗耀內心。」(芝加哥 林師姐)
- 《資持》云:「森然萬境,何事非持。若不先發,行自何生?故知受前,預須委學,今時昧教,誰復知之?」 弘一大師開示:「解如目,行如足,行持固重,而不知解義為尤要也。」《事鈔》云:「夫三寶所以隆安,九道所以師訓,諸行之歸憑,賢聖之所依止者,必宗於戒。」《事鈔》云:「言戒法者,語法而談,不局凡聖。直明此法,必能軌成出離之道,要令受者,信知有此。」(園區 關師姐)
- 資持記 ‧ 釋受戒篇:「飲食衣服房舍臥具,常住現前四種僧物,行住坐臥俯仰威儀,大小便利,一切作務,無非制法,所謂森然萬境,何事非持?若不爾者,豈名具足?若不先發,行自何生?故知受前,預須委學,沙彌建位,正存於此。今時昧教,誰復知之?」(事鈔記卷八‧二一‧一)(芝加哥 林師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