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31 覺燈
1.以如是心近善知識,令其志願永得清淨。 2.透由拜佛,訓練自己修行的意志,堅持修行的定課。 3.危難時,稱誦佛號就會轉變生命。 4.思路上要多幾條通路,幸福就會往上升級。 5.幸福升級,認知升級,最好的方式是跟隨善知識。 6.一件事情不在有沒有問題,在於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7.你把失敗看成失敗,所以你不成功。 8.你能於黑暗中能看到希望,就是修行。 ~大覺晨曦編輯部
1.以如是心近善知識,令其志願永得清淨。 2.透由拜佛,訓練自己修行的意志,堅持修行的定課。 3.危難時,稱誦佛號就會轉變生命。 4.思路上要多幾條通路,幸福就會往上升級。 5.幸福升級,認知升級,最好的方式是跟隨善知識。 6.一件事情不在有沒有問題,在於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7.你把失敗看成失敗,所以你不成功。 8.你能於黑暗中能看到希望,就是修行。 ~大覺晨曦編輯部
1.拜佛對於修行人來說,是認真用功的時光,非常美妙。除了緣佛號外其他都放下,什麼都不想,非常專注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非常簡單地讓你的心緣在上面。在所有的佛菩薩面前,虔誠的獻上自己的禮敬,提起皈依的心。 2.拜佛時不僅是透過肢體活動、鍛鍊身體來得到最基礎的利益,而更應該確立拜佛的目標為何。首先要思惟我所禮敬的佛對我的恩德、功德。要對佛菩薩觀功念恩、修信念恩,以希求得到佛的加持和救度,並相信衪具足能力及悲心可以加持救度我們。 3.對佛菩薩修信念恩,可先從平常最有信心、最有感覺的佛菩薩契入,例如觀世音菩薩。思惟當自己特別急難、病苦無助時,只念一句「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都能得到觀世音菩薩的加持和救度。因此,我們恭敬禮拜的諸佛菩薩是能救我們的。 4.拜佛時,除了禮敬、皈依、求自解脱的意樂外,還要發廣大心——「遍法界、盡虛空界所有如母有情的離苦得樂、成佛這件事,全部荷擔在我的肩上,為了所有有情都能夠皈依佛、成就佛果這個目標,我來禮敬佛。」發心拜佛的意樂愈寬廣,所得的功德利益也就愈多。 5.除了發廣大心之外,懺悔也是另一個須掌握的拜佛意樂。如果覺得在道次第的修學上遇到一些困難,更應努力把自己過去和道次第不相應的所有惡業都懺悔乾淨。 6.在拜佛七時,除了緣佛號,依照上師教誡的引導之外,還要專注的拜,專注的提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念力,心緣在專心用功上面。 ~大覺晨曦編輯部
1.中士真正的目的,不只是脫離生死就了的呀!是保持一步一步上去的增上生。 2.菩提道次第是一條安樂道,是一條速疾道。 3.出離心是三乘所共的。 4.《菩提道次第廣論》實實在在就是《法華》、《華嚴》的精神。 5.三無漏學,漏指煩惱,學的是清淨沒有煩惱的戒定慧三學。 6.修行認真用功的時光,好比上天堂。 7.觀功念恩不只是對同行,對佛菩薩一樣要修。 8.發心拜佛的意樂越寬廣,所得的利益越多。 ~大覺晨曦編輯部
1.實際上持佛名號是在修依止力,透過自己虔誠地稱誦佛的名號,請求佛陀的加持來滅我的罪業。這樣的過程要能專心,需要事前安立好,持佛名號就是要專心稱誦佛的名號拜下去,因為我們是禮三十五佛。 2.在拜懺時,要專心觀想三十五佛就在你面前,至少面前虛空中好像三十五佛就在。能清晰觀想各尊佛相很不容易。但透過不斷研讀三十五佛的功德、上師的開示,及每天持續拜三十五佛懺,還是可以達到清晰觀想。即使無法增強觀力,至少要專心稱誦佛名。 3.若是仔細算一下拜佛所淨的罪障,會讓我們越拜越歡喜,越拜越有力量。在阿底峽尊者傳下來的三十五佛懺的解釋之中,說及只是稱誦佛名就可以滅這麼大的罪。因此在拜的時候若你不同時稱誦的話,就會損失很多同時滅罪的機會。 4. 稱誦佛名時,歡喜讚嘆佛功德的稱誦或是向佛陀求救式的稱誦都可以。若以歡喜、禮讚佛功德的心來拜佛較能相應,就以此心來拜。《若是在遭遇苦逼、境界很強的狀態時》,可以用向佛求救命的方式來拜佛。 5.會以向佛求救的心來拜懺,是因為我們一出生,死主就在等待。一旦思惟念死,發現惡業没懺盡,善業又不夠,而死後等待我們的可能就是無始可怕的墮惡趣苦,此時就只有佛陀能夠救護。所以會以這種被可怕的苦逼力逼迫著的求救式呼喊,稱誦佛名來拜懺。 6. 上師提醒我們要思惟念死無常,很多人想想之後就開始害怕死。死是應該害怕的,但更可怕的實際上是惡趣。惡趣有多慘?肯定是千生萬死地重複,所以不是經歷一次死亡的問題,是活著的時候很苦痛、死的時候也很苦痛,有的時候還生不如死。 ~大覺晨曦編輯部
1.《廣論》與《法華》的究竟意趣和走的次第步驟,基本概念是完全一樣的。 2. 法華未提的部分,要靠學習廣論把基本功補起來。 3.法華經提綱挈領之處,在於把究竟的意趣點出來。 4.廣論按照佛陀的真實意趣,把三藏十二部中最重要的內涵抉擇出來。 4.以歡喜禮讚或求救命的心稱誦佛名,兩者都可以。 5. 死時無處可依,只能求佛菩薩,要用這樣的心來拜佛。 6. 死是應該害怕,但更可怕的是死後墮惡趣。 7. 持佛號是修依止力,也是修對治力。 ~大覺晨曦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