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6 要對律學十分清楚一定要有傳承

1.為了幫助我們建立正確的知見,祖師大德會自設問答,以一問一答的方式來幫助我們遣除:不了解而又不知道怎麼去問的問題;有懷疑的誤解;糊里糊塗,根本不知道有問題要問而産生的誤解。這是祖師大德對我們的悲憫。2.要對律學十分清楚一定要有傳承。若無善知識引導,只靠自己妄加測度,沒有辨別清楚它真正的是非、內涵,往往會「執非為是」或「執是為非」。有了傳承,還要如理學習,否則照自己想法去行持,或者率而行之,依然得不到要義。甚至可能因誤導他人而壞亂正法。3.「若於律義果能十分了解,雖行不足,亦可對眾宣揚,續佛慧命。」善知識應運衆生根器,會示現比衆生高一點點的凡夫像來接引我們。祂在示現凡夫像時亦同樣會示現過失,但我們不能因之對師長觀過。因爲善知識的恩德中最重要的就是說法恩,通過說法傳續正知見,就可以續佛慧命,甚至把佛法弘揚開來。4.當我們看不到希望的時候,善知識會引導我們,教我們怎麼在絕望當中看到希望,幫我們重新點燃希望與光明之燈。並在我們可上可下的時候,為我們抉擇一條可以跨得上去的路。5.「以他人為中心的習慣同樣是練出來的」,這個道理也可以用在依止法上,並且有絕對的助益。如果我們能夠練習以善知識爲中心,對善知識「棄自自在、捨於尊重」,觀善知識容顏而行!堅持實踐的話,依止法是可以練出來的。6.修行的竅要就是「勵觀彼及彼,應作師所喜,不喜應盡遮。」我們要很努力地去觀察善知識歡喜的是什麼,依其引導,作師所喜,去改變凡夫的習氣,成就大乘乃至密乘弟子的習氣。~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7/12/26 要對律學十分清楚一定要有傳承

2017/12/25 二、練習以他人為中心的習慣

1.《希望,新生》四季法語這本新書是上師為了滿足學員心願,由負責的法師居士,選了365則上師教誡,提供大家每天有一則教誡內容做觀修。2.習慣是練出來的。仔細觀察,我們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在生活,而不是以他人為中心,這個習慣是練出來的。以他人為中心的習慣同樣也是練出來的。3.同樣,以他人為中心的習慣也是可以練出來的。就如一位母親原本並没有照顧嬰兒的經驗,但小嬰兒完全無助,不會表達,所以她會將注意力集中在嬰兒上,完全關注他。4.練習習慣的關鍵是你要知道是非好壞,知道後,就會心甘情願向好的那個方向發展。就如為什麼你要持守戒律?一開始也是不圓滿的,慢慢知道好處,你就會願意去持守。5.廣論在自他換引了入行論的一偈也證成這點:「盡世所有樂,悉從利他生,盡世所有苦,皆從自利起。」6.如果你想要成就大乘,想要這個發心,想要成就自他換的話,就去練習以他人為中心,把別人當做貴賓,考量別人的需求。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7/12/25 二、練習以他人為中心的習慣

2017/12/25 一、持戒的第一步就是了解佛法

1.「了解像眼睛一樣,行持像腳一樣,你眼睛如果看不見怎麼走呢?」所以他下面說:「行持是固然重要,因為你不走的話,單單看見也沒用啊!但是啊,不曉得了解這個內涵是尤其重要啊!」所以它前面一定有它的一個次第的,這樣的因,那麼進一步呢,進一步達到這樣的一個原則。所以前面這個如果你沒有正確的認識的話,後面那個也就沒辦法完整地、真正地這個實踐,真正地實踐。2.如果不清楚戒律的意涵,可能產生的過失有三。第一種人,嘴巴上說出家五年學戒,但不清楚都學了什麼。第二種人,根本不談戒律這回事。第三種人很重視戒定慧的次序,可是往往耽著在戒相,殊不知得到戒體以後才談得到戒相。3.真正持戒要清楚地了解戒律的內涵及學習的次第。首先,聖人制教名法。戒法指完整的佛法,是佛陀為了幫我們軌成出離之道而宣說的;其次,納法成業,才有戒體;第三,依體起護,才能產生對三業防非止惡的戒行;最後,因防非止惡而顯現在外面儀表上的為行有儀,便是戒相。所以持戒的第一步就是了解佛法。4.佛法分化教與制教。化教是以經論中的道理讓我們確立業果正見。懂得了化教中的道理後,按照次第如法行持,就是制教,制教特別講律。「依見導行」,如果對化教沒有正確認識,後面的制教也就沒辦法完整、真正地實踐。所以清晰、全面地了解戒律的義解是最重要的。5.廣論含攝三藏十二部要義,並給出了完整的修行次第。當你真正了解廣論的內涵,再去看戒律的時候,就會發現廣論指出了很多持戒的竅要。仔細地修習廣論,就會心甘情願地受戒,得到清淨圓滿的戒體,並因謹慎持戒而從煩惱熾盛的猛火中解脫出來,得到戒的清涼。~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7/12/25 一、持戒的第一步就是了解佛法

2017/12/24 師父讓我們望向世界,變得善良

1、師長教誡的思路與教言都是珍貴的修心教授。而修心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要常常學習、串習,讓我們的心對師長教誡的熟悉度、實踐度不斷地提高。在串習的過程中,這些教言對我們心靈的震撼和感動,會隨著自己集資淨障及信心的增長而加深加廣。2、我們在學習師長的教誡時,要從總體的角度看到每講教誡裏老師最想教我們的是什麽,而不只是單純的感動或者有點感覺而已。比如憶師恩法會就是老師對我們怎麽修信念恩非常珍貴、善巧的引導,幫我們拓展了修信念恩的視野。3、師父費盡千辛萬苦、隻身求法,把匯通三藏十二部要義的廣論帶到我們面前。並且善巧地組建廣論班,幫我們建立起一條在嚴密思路上的離苦得樂之路。讓我們對境可以更加清晰地抉擇:我的心是沿著離苦得樂的方向,還是完全相反?4、進入廣論班學習後,我們的視野開始發生改變。對自己,開始敢於去思考生死問題、去探索有沒有究竟的離苦得樂的方法;對外,我們開始會去關注環境及親友以外更多的人,乃至跟人類息息相關的一切。5、以見導行:見解改變後,我們的行爲就開始改變。開始願意犧牲休息時間去做義工、去服務大眾。在家裡產生矛盾衝突的時候,我們會向內心看,從自我身上找原因。師父擴展了我們內心中的慈悲,幫我們建立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愛他人的美好品行。6、如果沒有師父這樣的善知識引領我們,帶我們去改善生命,由著自己重如泰山的煩惱習氣,生命就只能隨流而去。所以我們要多去認真思惟師父在我們的生命中做了多少改變,這些真實的改變就是我們對師父最美好的供養和最殷重的修信念恩。~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7/12/24 師父讓我們望向世界,變得善良

2017/12/23 重點一、戒是軌成出離之道

毗尼(又稱戒、律、別解脫)一藏,即三藏中的律藏,其主要內容是講戒律的開遮持犯以及輕重因緣。開,指允許、開許、可以這樣做;遮,指禁止,戒律所不允許的;持是持守戒律;犯是違犯戒律。判斷戒律的持犯要考慮持戒者當時身、語、意輕重不同的因緣。不是單純從律條的文字上來判斷的,要考慮其背後的因緣。《南山律在家備覽》的宗體篇指出律學的主體分為戒法、戒體、戒行、戒相。有了法、體、行、相,才是完整的戒。「聖人制教名法」:佛陀為何要制戒?戒是軌成出離之道。要知道戒律並不是繩索,並不是要捆綁我們,讓我們變得不自由。佛陀制定戒律是因為悲憫眾生,要幫助我們保護身口、調伏心性,從三界生死輪迴中解脫出來。「納法成業名體」:什麼時候產生戒體?當在具相的善知識面前,如法地受納戒法於心,此所受納的法體,叫作戒體。所謂戒體,就是防非止惡的心種,是心中升起的謹慎、恐懼、防護的力量。「依體起護名行」:讓我們在生死中不斷流轉的就是惑、業。受戒就是要遮止惡行,積極造集善行,因為善業會讓我們感得上升、惡業則會感得墮落。所以我們受戒之後,照著聖人教的戒法,非常小心、謹慎地行持,是名戒行。「為行有儀名相」:為了讓我們的行為有種種的軌道及威儀,所以規定了種種表現出來的行相。由於這樣的行,一定有相應的相,這才是戒相。 重點二、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為什麼受戒1、究實說來,你為什麼要出家,為什麼要受戒,戒是什麼,一一應該很具體明白地了解呀!結果呢,由於現在我們不了解這個道理,所以往往就是雖然作了這個行相,得不到真正的這個好處啊!這個是很容易、很容易犯的這個一種狀態,一種狀態。2、因為先頭並沒有真正如理地學,然後呢了解這個內涵;也不去廣泛地、多方面地去參訪、咨詢,因此受的時候啊,不曉得受些什麼。所以或者像根本眼睛瞎的一樣,或者夢當中一樣,只是結一點緣!3、我們受戒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受戒。當我們受戒時,要想到這是佛陀為了悲憫我們而立下的戒法,是要幫助我防護身口、調伏心性,是軌成出離之道;並且我所受的戒是與十方三世諸佛及賢聖僧一樣的戒條。如能這樣思維,就能策發自己受戒的意樂。4、要受戒一定要先找到具相的善知識,其持戒的功德值得敬仰、其對三寶的淨信心值得皈依。有了好的師長,弟子自己還要夠條件,要如理如量地學習戒的內涵,戒才能持守得越來越清淨。當我們能更深廣地學習戒的內涵、心能緣得更廣時,得到的功德就會更大。5、學戒的關鍵不在外相的行持,而在於必須完整地了解法體行相。在有正知見的情況下,才能完整地行持戒律。正因為我們對內涵了解不清、不知如何用功,南山律宗的祖師們才因悲心而為我們做了很多詳細的著述與解釋。我們若能依其行持,一生就不會空過。6、《三十五佛懺》有如此清淨、完整、明確的教授傳承,依照它修行一定能得到成就!因為傑仁波切、很多祖師就是這樣拜懺,證空性、示現成佛了。我們要用心深深地領悟《三十五佛懺》到底給我們生命帶來了什麼。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7/12/23 重點一、戒是軌成出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