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9 覺燈
1. 所謂《華嚴經》純粹為大乘行者而說,是指引導學者走大乘而說。2. 我愛執就是痛苦的根源。3. 看似自己有一分功德,其實全部都是佛的功德。 4. 師長一定是拉我走大乘,不會讓我墮小乘。 5. 對到境界時,第一步應是向內省察。 6. 學到佛正法,就不用為眼前的小事愁苦。 7. 我們並不悲愴、孤單,一切時處祈求世尊,能得加持。 8. 轉念頭就是換成佛菩薩承許的思路。 ~大覺晨曦編輯部~
1. 所謂《華嚴經》純粹為大乘行者而說,是指引導學者走大乘而說。2. 我愛執就是痛苦的根源。3. 看似自己有一分功德,其實全部都是佛的功德。 4. 師長一定是拉我走大乘,不會讓我墮小乘。 5. 對到境界時,第一步應是向內省察。 6. 學到佛正法,就不用為眼前的小事愁苦。 7. 我們並不悲愴、孤單,一切時處祈求世尊,能得加持。 8. 轉念頭就是換成佛菩薩承許的思路。 ~大覺晨曦編輯部~
1.有好樂心,還要有正知見。 2.用正知見看到腳下的路在哪裡就不會迷失。 3.我們對死苦、墮惡趣苦思惟觀察太少,很難生起病想。 4.若對善知識辨別錯誤卻授以鼻肉,就是一盲引眾盲、相偕入火坑。 5.挫折、逆境都是幫助我們學習成長的。 6.對境不要憂傷。我們已找到依怙,要生歡喜。 7.堅持學習到最後就可活命,不會被境界弄死。 8.正念之樹要靠法水來澆灌。 ~大覺晨曦編輯部~
1.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 2.不是善知識有過失,是我的弟子相不具足。 3.拜三十五佛是絕對的善業。 4.身要禮佛,口要讚佛,心裡要想佛。 5.把身語意都緣在佛號上,所造的善業就是不可思議的。 6.禮佛的時候一定要稱誦佛名,一定要現起禮佛的境界。 7.善多則福增,福增則慧隆。 8.尊師重道永遠會開啟吉祥的大門。 ~大覺晨曦編輯部~
1. 我們參加佛三、佛七,不光是為了鍛鍊自己的身語意,而是最終要成就無上菩提,因而在期間拼命用功。拜佛時,發心要純正,方法要正確。前者是以大乘的發心來拜。後者是老師特別抉擇三十五佛,有經典依據,是最好的懺罪方法。 2.拜佛時要隨文作觀,當我思惟每尊佛的功德和恩德,靠著佛菩薩的加持力和我對祂的歸投依靠,會策勵我們發心純正。在前行時内心思惟:我很幸運,得到了也聽到了最好、最正確的修行方法。 3. 生命的苦樂觀待善惡業,而拜三十五佛是絕對的善業!因為它四力圓具,所以能夠對治惡業。「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是依止力。在稱頌皈依,或是拜每一尊佛的時候應認真的歸投依靠佛菩薩,捨棄不純正的發心,如果拜到只是平常的慣例就很可惜了。 4.一旦思惟到死後墮惡趣的可怕,就會想一心歸投依靠佛陀。那種迫切皈依的心,猶如自己被判處死刑,但趁惡業還沒感果,必須要找一個具大力量的人來幫忙減刑。所以拜佛是用那種求救命的、非常迫切的心態,很認真地去求、拜,而不是以可有可無、輕忽的心態在拜。 5. 修依止力時要認真地皈依佛、法、僧。要萬緣放下,專心地拜佛,而且心裡只有「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個聲音。一聲皈依到底能夠對我們的生命產生什麼樣決定性的改變,取決於我們用心的深度、力度、專注、虔誠。 6. 持誦佛名具對治力,也具依止力。對這一非常了得的對境,應趕快抓緊時間造集最極相應、最最殊勝的業。透過每天的拜佛、歸依禮敬佛陀,用心去體會那真實的靠近、趨近佛陀的心。 ~大覺晨曦編輯部~
1. 「具六想」前四出自於《華嚴經》,後二則是宗大師特別指出的特點。世間的老師只會教我知識技能,而唯有佛陀示現的善知識,是我最究竟的老師,教導我自利利他的方法。所以為了利益一切有情,一定要希求正法久住、法輪常轉。 2、覺得自己好端端的?這是沒有思惟、正視生死的大苦。其實即使一生過得很好,也有老、病也要面對,到了盡頭更有死主在等我。故當各種病兆出現卻不在意,最後就只能憂悔。因此我必須真實生起病想,並趁著有暇滿人身時去找到對治的方法。 3、世間的醫生只是治身病,佛法卻能治無明心病。這無明心病只有佛陀才能指出來,是因為佛陀多生多劫親自走過,有實證經驗,知道如何觀察對治解決八萬四千煩惱魔。這非世間一般人所能夠了解的,故說此病想為不共世間的。 4、假定一開始學習的時候能夠了解自己在無明大病之中,被種種煩惱所繫縛,所有其他想就能一一生起,然後一心一意地仰仗善知識來淨除。但是實際上,即使已經修學佛法了,也難立即有完整正確的認識。所以,到成佛之前,唯一的辦法,就是要依靠真善知識。 5、真善知識已經自己淨化、去除煩惱了。又具足悲心、智慧與善巧方便,知道如何幫助我們;更大力具足,不畏懼輪迴眾生的剛強難調,願意來到我們的身旁。所以當我們病想真實生起後,才能確定自己不管怎麼想、怎麼說都是錯的,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善知識、佛世尊。 6、佛世尊應根機不同的眾生而有了義、不了義的說法。所以我們現今修學佛法,以經論為基礎,但對於經論內容,仍須要如理取捨。然而我的程度不夠,難免依文解義。所以依止善知識的四依法中,第一個說「依義不依語」。若僅依文解義,則三世佛冤! ~大覺晨曦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