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8 必須常常習慣向上師三寶祈求

1.敬禮尊重的目的有三: 「禮敬的目的」,就是師父說:「我們的歸趣」,「就是為了止息自己心中的一切煩惱」,為了這個目的,「領納上師及殊勝天尊的加持」。如果得到了上師本尊的加持,就「能夠易於究竟通達論義」,就是從學者的角度能夠容易地、究竟地通達論義。 2.由於文殊怙主的恩德,使我見到一切法的內涵: 在《廣傳》中提到,宗大師常常祈求文殊菩薩。「由於文殊怙主的恩德,使我見到一切法的內涵」——這是宗大師在《緣起贊》裡寫的。見到一切法的內涵,就不會再顛倒地執取兩種分別的執著,讓一切還歸到真理本身,而不再有種種染雜。這個時候,就止息了苦因和苦果的無窮次的輪轉。 3.祈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課: 對於我們一心追求智慧的修行者來說,祈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課,或者說是一個非常必要的習慣,我們必須常常習慣向佛菩薩祈求、向善知識祈求。祈求的時候,可以讓我們暫時捨棄對一些事相上的成敗和眼前利益的過分錙銖必較,讓我們的心突然開始融入到一種非常深邃的、廣闊的生命視野之中,可以看到非常遼遠的目標。 4.遇到緊急狀況我有祈求嗎? 當遇到緊急狀況的時候,我的內心是以誰為依靠、為皈依?我最信任的人是誰?這個信任的對象到底能不能幫助我?我是用自己的方法處理事情? 還是會習慣性地去祈求上師三寶?這是我們平日就要思考的。 5.以皈依三寶,作為自己生命的理念與宗旨: 透過皈依、祈求三寶,內心有依靠、有方向,人生就會比較安穩;然後有三寶守護,取捨清楚,生命就比較不會遇到困難。一旦我們透過聞思,確定皈依三寶,就要以此為自己生命的理念與宗旨。做事情有理念,遇到狀況時就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堅持;有宗旨,就不會因為別人有意見而退卻。

Comments Off on 2018/09/18 必須常常習慣向上師三寶祈求

2018/09/17 養成祈求佛菩薩的善妙習氣

1.禮敬勝天尊的三個目的: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它翻過來就是「敬禮尊重妙音」。「廓喀耶」的「耶」是「所為格」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禮敬的目的,就是為了止息自己心中的一切煩惱,領納上師及殊勝天尊的加持,以及能夠易於究竟通達論義。由於這些目的,所以禮敬勝天尊。」 2.上師文殊讓我從種種痛苦的繫縛中解脫: 「由於文殊怙主的恩德,使我見到一切法的內涵」,就不會再顛倒地執取兩種分別的執著,讓一切還歸到真理本身,而不再有種種染雜。這個時候喧囂得像我們所害怕的輪迴的沙塵暴等等,就真的會止息下來了。止息了苦因和苦果的無窮次的輪轉。所以才向功德尊勝的上師文殊,就是妙音來致敬。 3.祈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課: 講論的善知識們、寫論的佛菩薩們,都是依照著這樣的傳承禮敬佛菩薩。那麼對我們學的人來說,也要依著這樣的傳承會比較吉祥。祈求的時候,可以讓我們暫時捨棄對一些事相上的成敗和眼前利益的過分錙銖必較,讓我們的心突然開始融入到一種非常深邃的、廣闊的生命視野之中,可以看到非常遼遠的目標。 4.事項不成功,不能輸掉內心: 我們都希望能夠在事相上也成功,但是萬一沒成功的時候,我們是不能輸掉內心的,就是無論何種境界現前,必須保證我們內心去造集善業,就像寂天菩薩說的:「佛子雖逢難,善增罪不生。」 5.養成祈求的習慣,繼續增廣: 所以如能養成常常向佛菩薩祈求的習慣,是非常美好的。如果你已經養成了,那就繼續增廣它吧!如果你還沒有養成習慣,就從現在開始訓練自己吧!一旦我們透過千百次的修煉、無窮次的修煉,淬煉自己的信心,堅定地在內心中去皈依、去禮敬佛菩薩的話,我們的生命肯定會一天比一天變得更美好。

Comments Off on 2018/09/17 養成祈求佛菩薩的善妙習氣

2018/09/16 練出感恩心,矢志大乘道

1. 荷擔很多人的憂悲苦惱並不容易: 想要靠近善知識學習,要有將來能支撐很多人的心的準備。支撐很多人的心,就對於說很多人的憂悲苦惱要擔在你的肩上。但我們發心真正去荷擔時,卻會面對經驗不足、信心不夠、疲累、憂慮等種種狀況,有些人甚至還會抱怨你。於是,各種身心壓力層出不窮。 2.必須在每件事發生時學會看積極面: 要荷擔有情的憂悲苦惱,又不會被壓力壓垮而勇往直前,需要有源源不絕的力量尤其是心力之來源,所以,必須要在每件事發生的時候學會看積極面。也就是說,我們無法改變境界本身顯現的好壞,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朝著積極正向的方向去看待、安立這個境界。這種看到事情積極面的能力需要學習。 3.感恩心就是積極本身,要去觀察自己已經得到的: 積極有很多種,有的時候,感恩心就是積極本身。但感恩心怎麼出現?練!必須刻意地練!要去觀察自己已經得到的,而不是尚未擁有的。即便從早到晚都是不順的事,至少還能感恩自己擁有暇身,還有健康。事實上,所有的一切都是要感恩的。但在次第上,我們可以先練習看到顯而易見的恩德,然後是看到由觀察可見的恩德,最後擴大至看到逆境之恩。 4.感恩是要專注訓練的主題: 如果不鎖定感恩,我們就會抱怨,因為生命中的苦真的太多了。還有很多事像潮水一樣湧來,被各種事追著跑,分身無暇,久了之後就會發現自己不稱職,到最後連自己都抱怨。所以如果不注意想一想你已經擁有的、已經做到的,那可能就抱怨吧! 5.感恩心是趣向無上菩提的力量之生源處: 感恩心看似平淡無奇的老生常談,但只要刻意、專注、鎖定地練習下去,就會成為我們「為利有情願成佛」,荷擔起一切有情的憂悲苦惱、趣向大乘、趣向無上菩提的力量之生源處。但感恩並不是我們的習慣,因此善知識會再再提醒我們。一定要練出自己的感恩心!

Comments Off on 2018/09/16 練出感恩心,矢志大乘道

2018/09/15 煩惱的輪迴大海中,論典是救護之船

1.論特別是講智慧的,所以歸敬文殊師利菩薩: 那麼造論的時候為什麼是歸敬文殊師利菩薩呢?我們曉得,我們的三藏分成功經、律、論,那麼論特別是講智慧的,能夠所謂深辨名相,了解了以後,然後能夠啟發智慧。而這個在佛法裡面,是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作為代表的,這樣。 2.為了區分經、律、論,而有不同的歸敬: 歸敬應該是譯師們的一個傳規,為了區分經、律、論,所以說就要在譯經的時候歸敬什麼、論的時候歸敬什麼、律的時候歸敬什麼。經主要都講佛菩薩的功德,所以歸敬一切諸佛菩薩;那麼律是歸敬一切智智,因為只有佛才能制戒;那麼論就是禮敬文殊菩薩。 3.論的作用就是修治與救護: 到底什麼叫「論」?嘉木樣大師在《現觀辨析》裡說:具足了修治——修整、調治——與救護兩種功德的清淨能詮,是論的定義。世親菩薩在《解釋正理論》中也說:「修治一切煩惱仇敵」、「從惡趣諸有中救護」。 4.生命中最慘痛的痛苦,就是無量劫的生死: 可以想見在煩惱的輪迴大海中,論典有救護的功能,好像一艘救我們的大船一樣。你我生命中最慘痛的痛苦一定是生死啊!這麼長、這麼長的生死,如果沒有去解決它的話,在未來還將無窮次地經歷,這就是輪迴中最最深重的痛苦。那麼對於生死這件事情,到底要怎麼解決它?有什麼醫生可以治療死病?佛陀就是治療死病的大醫王,把我們從一切三有中救護。 5.學習論, 認真地發心來學習調伏自心: 這個論典,因為它詳盡地闡述——師父說「深辨名相」。很多我們過去可能沒有花時間了解,但在將來一定會去修行的一些定義的界限,在論典裡會廣泛深刻地討論。這個對於我們的身心能夠達到一種修治和救護的功德,所以我們才學習論吧!所以才花時間,要在生命裡很認真地投注這樣一個學習的業力,很認真地發心來學習調伏自己這樣一顆心。

Comments Off on 2018/09/15 煩惱的輪迴大海中,論典是救護之船

2018/09/14 皈依三寶修治煩惱,不要靠自己

1.無力前行時,依靠上師三寶的修治和救護: 修治煩惱要依靠論典,因為論典具有修治及救護的功德。修治是讓我有智慧可以修改往昔內心相續的苦因;而救護具有慈悲的意涵。因此,當我痛苦、無力前行時,透過認真修信,祈求三寶、學習經論,依靠善知識的悲心來救護我,即能生起強大的力量,跟煩惱習氣矢志不移地戰鬥下去。 2.想要脫離煩惱,要皈依三寶,不是靠自己: 我們面對般若大海,內心生起著急感時,首先應看到自己處於煩惱中,要生起想要跟煩惱分離的心,而且要靠皈依的力量跟煩惱分離。但我們的現行習氣往往是「我可以靠自己」,壓根沒想到佛菩薩。所以著急的時候,要先觀察自己的心,然後放下自我,去皈依祈求三寶。 3.一心皈依後,會很精進勇悍,但不會再著急: 當透過皈依,把自己完全交給三寶後,你會真的相信善知識對我們生命的引導與安排,並安心地依著他的指引前行,這時內心就不會再著急。而皈依是正皈依法,皈依後第一個學處就是念死無常,所以就不敢懈怠。因此,真正皈依後,我們會很精進勇悍,與正法相應,但不會再著急。 4.皈依生起恭敬心,聞思就很容易與法相應: 當我們透過思惟皈依二因,對三寶生起一心恭敬,就表明自己的內心真的處於皈依之中。這時候內心清澈、寧靜,再去做聞思,就很容易與法相應,用法相檢查自己的內心狀態,進而修治煩惱。否則,即便做任何的聞思,亦是為煩惱所攝,反而會把法變成照妖鏡,用法義去檢查讓自己生起煩惱的對境,而非檢查自心。 5.觀待自己的根器,多門淨罪集資: 走大乘道不能著急,同時,學般若亦需要廣大資糧。而資糧的大小在於發心是否純淨利他。所以若要造跟般若相應的業,必須讓我愛執降到最低。然而我們的現行是,表面上可能在做聞思或是利他事業,但內心的真實相狀無一時處不是在我愛執的煩惱習氣裡,所以要在善知識的引導下多門淨罪集資。並且,透過多種對境歷事練心,亦能快速培養大乘種姓習氣。

Comments Off on 2018/09/14 皈依三寶修治煩惱,不要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