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4 學習正法要經常自我檢查

1.聽聞時要如對聖顏: 聽聞時,要把自己的心從平常散亂的所緣中集中起來,就是要全神貫注,如對聖顏。在聽到師父的聲音時,馬上把心靜下來。當我們的心沒有其他所緣,專注聽聞時,那應該是跟佛法相應的時候,也是我們生命中展現一種純淨、由於聽聞真理而產生愉悅感的時候。聽完了,還要善於做總結、做科判,檢查一下能否憶持剛剛聽到了什麼。 2.遇到任何狀況,都不要失去歡喜心: 學習時遇到任何狀況,都不要失去歡喜心。發現自己聽不懂或做不到時,要慚愧、懺悔,但不要因此停下來。開始學習就要高興,透過祈求、累積資糧,不斷地自我檢查,慢慢就能超越自己的極限。學會了,就破除了無明,就會永遠快樂! 3.《廣論》主要地分成三部分: 那個論也主要地分成三部分,第一個叫序分,其次正分,最後結分。那序分當中又分三部分:第一個是「論前歸敬」——歸依跟禮敬;第二個,說明「造論的宗旨」,他為什麼造這個論的;那麼這末了一部分就是「敦勸」,一再地勸我們怎麼樣去聽受,怎麼樣去聽受! 4.注意綱要,一次性學到精熟: 對於所學,一定要注意綱要。「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一旦有了整體綱要,學習就變得容易、清楚。具體學習時,貴精不貴多。初讀生書便要反覆熟嚼,一次性學到精熟。所謂「讀生書,莫待溫時熟」,剛開始就模模糊糊,後面也不會精準。一開始就精熟,你就永久不忘,永遠快樂。 5.念恩生敬,恭敬心是修出來的: 「敬禮」就是皈依,它的核心應該就是恭敬、專注!如果內心中真正恭敬的話,那就要想很多內涵。所以想要生起恭敬心,就要研閱經典,然後如理思惟。當那種恭敬在內心中生起時,我們的身就不由自主地彎下去,呈現出由於內心而形之於身、口的寂靜恭敬的樣子。

Comments Off on 2018/09/04 學習正法要經常自我檢查

2018/09/3 練出恭敬心

1.全神貫注聽聞,生命展現純淨的愉悅感: 聽聞的時候,要把自己的心從平常一些散亂的所緣中集中起來,就是要全神貫注,要習慣聽到師父的聲音的時候,馬上把心靜下來。當我們的心沒有其他的所緣,專注聽聞的時候,那應該是跟佛法相應的時候,也是我們生命中展現一種純淨、由於聽聞真理而產生愉悅感的時候。 2.敬禮通於三業: 敬禮尊重妙音:「敬禮」就是我們說皈依啦!一心恭敬地禮拜。實際上這個敬禮是通於三業,而真正呢由於意業而形之於身、口的,形之於身、口的,這樣。 3.敬禮二字有大學問: 「敬禮」的核心應該就是恭敬、專注。這兩個字,其實應該是有大學問的。恭敬是要內心中真正的恭敬,不要只是身、口做一個形式。所以如果是內心中真正的恭敬的話,那就要想:我們恭敬的對像是誰呀?他有什麼功德?為什麼我要恭敬、禮敬?恭敬的內涵是什麼?有沒有層次的遞進?在我從小到大生命中所有歷程,有沒有由內心深處發出對父母、老師等人的恭敬之心?當那種恭敬在內心中生起的時候,我們的身就不由自主地彎下去,呈現出由於內心而形之於身、口的寂靜恭敬的樣子吧。 4.恭敬是自然而然還是流於表面? 恭敬這件事,有沒有成為我們生命中好像一個呼之即來、你只要想要恭敬它就能來的狀態?還是有的時候我們拜佛、面對經典,乃至出家人,好像沒有那種油然而生的恭敬。如果沒有油然而生的恭敬,那麼這個敬禮有的時候可能就會流於表面,或者變成一種禮儀的形式,而缺乏了真正的內涵。 5.內心有恭敬的續流才能形之於身口: 所以,師父講了「敬禮」這兩個字,就是一心恭敬地禮拜,他的內心中是有實際內涵的;由於內心中有恭敬的這個續流,然後才會形之於身、口,而不是只做個樣子。

Comments Off on 2018/09/3 練出恭敬心

2018/09/02 發心後痛苦,是「我愛執」受傷

1. 練成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堅固發心: 靠近師長學習,就是要通過長年聞法、不斷思惟、數數串習,讓自己的心迅速地朝著大乘行者的方向,最後錘煉出一顆堅定的、要幫助所有眾生究竟離苦得樂的發心,這才是真正的作師所喜。 2.發心的性相與能力、職位等無關: 發心的性相,是用自己的心,去關顧別人,去關心別人的苦樂。它涉及的只是你有沒有這樣一顆心,而與能力、職位等無關。可是為什麼對境時,這些因素會影響我們的發心? 3.是「我愛執」讓我們對自己的發心觀過: 我們無始以來都處於「我愛執」的續流裡。在發心後推動我們行持的力量,仍是「我愛執」。若沒有看到並淨化掉「我愛執」這個賊,就會在遇到困難、產生痛苦時,歸咎於發心。事實上,造成我們痛苦的,不是發心,而是「我愛執」。有「我愛執」就會痛苦。 4.透過親近善知識,對抗「我愛執」: 「我愛執」的臭氣佈滿全身。即便是想要親近善知識,上手也一定是因為「我愛執」。但若因此就放棄親近善知識,我們就永遠處於「我愛執」的老巢中受盡苦難。只有透過靠近善知識學習,我們才有力量去和它對抗。但靠近後,要先破除自己的錯誤概念,不斷調整、端正自己的發心。 5.透過發心,轉「我愛執」為「愛他執」: 我們一開始的清淨發心,乃是上師三寶歷盡千辛萬苦才送入我們心中的珍寶,是讓我們可以從無始以來深深沉浸的「我愛執」的臭氣中,透脫出來的妙藥。只有從完全愛自己的狀態,不斷地轉為愛他有情,才有希望得到真實圓滿的快樂。 6.不斷地串習,才能端正無上菩提的發心: 但我們對發心其實很生疏。所以一定要不斷串習什麼是正確的發心,常常去思惟菩提心、利益有情的勝利,清淨發心,數數發心。並及時發現自己「我愛執」發作的現行,破除思路上模糊的點,通過反覆串習,終能錘煉出清淨、強烈的發心。

Comments Off on 2018/09/02 發心後痛苦,是「我愛執」受傷

2018/09/01 聽清楚諸大論典所詮,確立自己生命的目標

1.千錘百鍊抉擇出來的結論,才能堅固不移: 我們首先必須把所有的論師的觀點聽清楚、記明白,了解細緻的差異點,再理出什麼是佛陀、龍樹父子的密義。必須要經過這個過程,如鍊純金般地從很多說法中千錘百鍊抉擇出來的結論,才能非常堅固、不再動搖。我們要注意到我們的現行常偏離這個過程,覺得聽一個觀點就好了,不想聽很多的意見,不習慣經過精緻的討論後再作抉擇。 2.讀熟很多論典才能破錯誤的見解: 到最後自宗都會來告訴我們他的見解是錯的,但一開始都分不清楚。後來越練眼睛越利,就可以判斷出:欸,這見解好像不太對!但是哪裡不對?要見招拆招,就要把別人的武功秘笈讀透,你才能夠破他的路數,所以一定要讀熟很多論典。 3.學習教典、開闊心胸、接納不同看法的人: 如果要深入佛法,要熟讀很多論典。了解他宗的路數,才能見招拆招,破他的路數。這個了解他人觀點的原則不只適用於學教典,也適用於開會、承擔等。我們要檢查自己會不會排斥其他人的觀點。學教典聽到各式各樣的說法與見解,讓我們心胸更開闊,更容易接受,或樂於挑戰自己去接納看法跟我們不一樣,或是非常相反的人。 4.聽清楚諸大論典所詮,確立自己生命的目標: 那麼師父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裡,講了這個論前面的觀點:為什麼我們要開始圓滿地認識這條成佛之路,得到一個想要成佛的願望?就是學習《般若經》它的內義,把諸大論典其中的所詮聽清楚,然後確立自己生命的目標。 5.希求完整聽聞,建立成佛的宗旨: 師父講宗大師講十七部論就是要幫我們對這個盛況生起渴仰的心,能夠希求完整聽聞,能夠學習《般若》,真正建立成佛的宗旨,走直路,不要蓋鐵皮屋、走上岔路。師長從無到有把完整學制建立起來,讓用漢文學五大論、廣泛聞思不再是神話,我們要非常感恩師父老師的悲心,也感恩自己有學法的機會。

Comments Off on 2018/09/01 聽清楚諸大論典所詮,確立自己生命的目標

2018/08/31 廣大聞思經論,力成法脈傳人

1.師弟之間完全相應,以法聚合在一起: 歡喜好樂學經論的弟子們祈請宗大師講法,而大師也展現了不可思議的力量,從黎明到黃昏連講了三個月。這樣一個在佛教史上非常非常卓越、輝煌的歷史啊!每一個學經論的弟子,聽到這樣的善知識,能以這樣的力量同時在一天中講說十五部論,其實是不可思議的神話! 2.比對今夏僧團《金鬘論》的學習,理解宗大師同時講15部論的殊勝功德: 宗大師31歲也展露了祂的功力,由各經論中淬取精要,以廣大的魄力抉擇出最正確的知見,寫下《金鬘論》。然而僅學習《金鬘論》本身就要許多參考書,因為要同時針對同一問題一起比較,要把其中所謂的定義、界限、跟其他法的差別討論清楚。 3.跨越時空的國際佛教論壇: 不同的論師來自不同的國家和時代,會有不同的界限和差異。當很多論師一起對同一個問題做討論時,你得把其他論師的觀點都聽清楚、記明白,然後抉擇他們中間細膩的差異。這種抉擇的細膩度甚至可能微細到心續在一刹那間的差別。 4.讀熟很多論典,才能見招拆招: 學習五大論,就是與不同宗派的高手論劍。我們一開始是沒有理論、沒有招數的,每次都要靠自宗告訴我們方向、解救我們。但隨著慢慢學習,透過文字不斷熟悉經典,不斷串習歷代祖師的法脈。瞭解全貌,眼睛越來越利,就可以快速判斷並擊破自他內心的邪宗,調伏心續、戰勝煩惱,進而度化天下蒼生。 5.聽聞經典,滿滿的滿足感洋溢在自己的心間: 宗大師以不可思議的力量講了17部大論,今夏僧團熱火朝天地學習《金鬘論》,那個盛況可能不是上師簡單地用幾句話能夠講出來的,有的時候聽著聽著,就覺得自己的心好像飛上天了,簡直太美了!對我們修行者來說,聽聞經典就可以滿滿地感恩,滿滿的滿足感洋溢在自己的心間。

Comments Off on 2018/08/31 廣大聞思經論,力成法脈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