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5 信為根本,發願歡喜學

1.對佛陀修信是第一步: 宗大師對佛陀生起強烈的信心,因而信淚長流。當時宗大師開講十七部論時,第一部就是講《釋量論》,主要就是教我們對佛陀修信,因為修習《釋量論》、《集量論》之後,將對祂生起無比的信心,是道之根本-修信以為根本。 2.提昇起信念,好好發願學習: 《釋量論》裡邊又非常重要地成立前後世,以及佛陀是正量士夫,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佛、要皈依三寶,使我們知道如何學和提起信念來,好好發願,要更有修信力氣、力度往下學,才會對正比量,相似比量等等更會想要趣入。透過學習之後,不僅僅是自己了解,透過比量了解了取捨,然後也可以令他人能夠了解。 3.《般若經》的隱義現觀道次第,在《現觀》裡闡釋: 《現觀莊嚴論》是至尊慈氏所造,主要是講「八事七十義」,清楚地闡釋了——注意——《般若經》的隱義現觀道次第。《般若經》是解釋空性的,被稱為經中之王。因為《般若經》的出現,是為了解決眾生最深的痛苦─—生老病死的痛苦,而《般若經》所解釋的空性,就是正解決眾生的生老病死。但是,如果沒有這個《現觀》解釋,我們不知道《般若經》裡面還有隱義的現觀次第。所以它清楚地闡釋了《般若經》的隱義現觀次第。 4.生出歡喜的心去學習《現觀莊嚴論》: 無著菩薩是到彌勒菩薩的兜率天內院聽聞《現觀莊嚴論》,所以這是百分之百的天書!還是滿接地氣的,非常地令人震撼。想想天人和我們都學一本書,好像也挺好的!老師這樣開示引導,是幫助我們在面對學習浩瀚的般若時,如何歡喜地趣入,令自心能夠生起:這麼難得的教典,現世就可以學到了,而且我的同班同學是天上那些大善根成就者耶!如玄奘大師、宗大師、克主杰大師等。使得我們能夠生出更多的歡喜心去學習。 5.《寶性論》闡釋一切眾生皆可成佛: 《寶性論》也是至尊彌勒造的慈氏五論之一。從中觀宗的角度抉擇心無諦實,闡釋了心之上的空性即是如來藏,所以一切眾生皆可成佛。聽著的你別忘了,在這經典裡說:「一切眾生皆可成佛。」包括你我。這也是無著菩薩聽來的天書之一。可以歡喜一下!這也是本天書喔! 6.好好隨喜發願學《俱舍論》和《律經根本文》: 《俱舍論》和《律經根本文》僧團第一、二班都學完了,是我們珍愛的大寶僧團歷經十年學完的,漢地第一個比丘僧團學完了,要好好隨喜呀!將來所有居士也一定能夠學到,所以要好好發願修學喔!

Comments Off on 2018/08/25 信為根本,發願歡喜學

2018/08/24 覺燈

1.仔細觀察,身體像是嘔吐物、傷腐物、荊棘坑,充滿了不乾淨的東西,是有漏的五取蘊,所有三世輪迴諸苦的根本因。想到此是更應該希求解脱生死輪迴。 2.我們必須依賴比量下正確的因,才能夠消弭邪慧,最後才能得到明辨是非的理智。 3.《釋量論》云:「具悲為摧苦,當修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 4.由文殊、龍樹菩薩傳下來的深見派是般若的顯義。由彌勒、無著菩薩傳下來的廣行派是般若隱義。 5.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 6.靜心能生善行。

Comments Off on 2018/08/24 覺燈

2018/08/24 歡喜細究論典殊勝處

1. 細究論典殊勝處,生歡喜心: 宗大師特別講授這十七部論典,是有其不共的殊勝處。如果沒有上師一點一滴地引導,我們很可能如看故事般地略過這一部部的論典,或只想認識書名而已。上師帶我們超越了自我侷限,使我們對這些論典的殊勝利益,生起了歡喜心和希求心,而想去探索了解。 2. 理路嚴密、取捨清晰的《釋量論》: 《釋量論》是從《集量論》開演出來,為法稱論師展現出衪善辯如流的智慧所造。它主要所詮為「推理八句義」,是把一個正確的和另一個比對是相似的,兩個為一組共四組來呈現,透由正確的推理方式,將似是而非、錯誤的取捨辨別出来,幫助我們在修行時找到正對治。這是理路非常非常嚴密的一部論著。 3.《釋量論》的四品大綱: 《釋量論》一共有四品。第一品是講比量,第二品特別解釋《集量論》的歸敬頌。在這裡邊又非常重要地成立前後世,以及佛陀是正量士夫,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佛、要皈依三寶,說成立佛陀是正量士夫。宗大師閱讀完就信淚長流。第三品講現量,第四品講能破與能立語。 4. 經中之王的《般若經》: 般若經是解釋空性的,被稱為經中之王。這是因為不論從深見「般若顯義」或廣行「般若隱義」所開展的兩條路,都可使眾生找出相應點契入修行,帶眾生脱離輪迴痛苦。 5.《現觀莊嚴論》清楚闡釋《般若經》的隱義: 《現觀莊嚴論》是至尊慈氏所造,主要是講「八事七十義」,清楚地闡釋了——注意——《般若經》的隱義現觀道次第。這裡邊提出了一切相智、道相智、基智,這就是我們最終的目標──獲得一切相智;進而修行正等加行、頂加行、漸次加行、刹那加行,最終會獲得果位的法身。

Comments Off on 2018/08/24 歡喜細究論典殊勝處

2018/08/23 歡喜聽聞師長介紹,發願學習諸大教典

1.《釋量論》的主要所詮: 《釋量論》,是法稱論師所造,主要的所詮就是「推理八句義」:「正現前識」、「相似現前識」;「正比量」、「相似比量」;「正能破」、「相似能破」;「正能立語」、「相似能立語」,是說自己透過比量了解取捨,進而現證,之後再透過能破與能立語令他人了解。 2. 《現觀》闡釋了《般若經》的隱義現觀道次第: 《現觀莊嚴論》是至尊慈氏所造,是無著菩薩到天上聽至尊彌勒講的,主要是講「八事七十義」,清楚地闡釋了《般若經》的隱義現觀道次第。它提出了我們最終的目標──獲得一切相智;進而修行正等加行、頂加行、漸次加行、刹那加行,最終會獲得果位的法身。 3.《阿毗達磨集論》與《俱舍論》為《上下部對法》: 《阿毗達磨集論》也是無著菩薩所造,又名《上部對法》。它是從大乘共通宗義的角度,解釋了五蘊、四諦、三藏、修道的補特伽羅等諸法的名相。《俱舍論》是世親菩薩造的,又名《下部對法》,主要是從有部宗的角度,解釋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乃至靜慮等諸法名相的內涵。 4.《律經根本文》闡釋如何受持與守護戒律: 《律經根本文》尚無漢譯本,是功德光論師所造的。它將律典中的內涵編排為三個部分:第一個是未得戒者如何才能受戒;第二個是已得戒律者如何守護;第三個是假設不慎違犯,應如何懺悔還淨。 5.《經莊嚴論》與《寶性論》為天書: 《經莊嚴論》與《寶性論》,皆為至尊彌勒造的,慈氏五論之一。前者引用了許多佛經,廣泛開示道的扼要。後者從中觀宗的角度抉擇心無諦實,闡釋了心之上的空性即是如來藏,所以一切眾生皆可成佛。

Comments Off on 2018/08/23 歡喜聽聞師長介紹,發願學習諸大教典

2018/08/22 發願學習二勝六莊嚴的教典著作

1.對境認真思惟業果,更加虔敬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功德是很大的!但我們往往覺得:為什麼皈依三寶後,我還是會遇到病痛等種種困難?對此,博多瓦大師在《喻法集》中指出,事實上,這可能都是由於皈依三寶而重業輕報。所以遇到了不順心的事,不應怪三寶,要更加的虔敬三寶,更加思惟深信業果道理。 2.以祖師大德為榜樣,立定高遠志向: 師長講述祖師大德們的傳記、行誼,就是要開闊我們的視野跟胸襟。以他們為榜樣,引發我們立高遠的志向、目標。祖師大德們思考的都是教法的傳承,所以透由他們的目光,去看待很多事情的抉擇的時候,是會超脫我們現在這種自己小小的眼力看出去的視野的。 3.宗大師以講述「依止法」的成就為大家做道次第聞法前行: 大師在等待弟子來聞法的頭三天裡面,是先跟大家講述密勒日巴尊者和馬爾巴尊者的一些教言。兩位尊者皆是依師的典範,當生刻苦修行,最後即身成佛。大師以講述兩位尊者的教言,呼應道次第的第一個鐵門檻:『依止法』,來策勵我們要一起努力跨越。 4.僅聽聞經典名稱,亦應努力發願要學習: 當聽到這些論典的名稱時,要好好的發願,希望自己這一生,乃至於來生,可以學到這些能夠引領我解脫生死、超越輪迴苦海的精彩的論典。 5.沒有師長慧眼,我們看不出經論的殊勝: 因《釋量論》等論屬辯論格式或描述理路的模式共內外道,所以過去藏區學者因沒有認清楚它的殊勝和重要性而發生誤解。但宗大師以清淨無垢的觀察智,詳細地觀察和探索《集量論》與《釋量論》,對法稱論師的學說和理路猛烈地生起了不可抑制的無限的信仰。讀到時是汗毛直豎,止不住地「信淚長流」。就像師父當年,看出了《廣論》的殊勝,為我們做引導。否則以我們平庸的智慧,根本看不到經論裡面是直通空性和解脫的道次第理論! 6.因明、攝類學的理路,都是直接通向最後空性解脫的: 認真的持文殊咒求智慧,當然很好!可是如果有機會讀攝類學,其每一個理路都是直接通向最後空性解脫的。哪怕僅一個理路,有因緣去聽聞、思惟、學習,都比讀誦、持咒利益更大!

Comments Off on 2018/08/22 發願學習二勝六莊嚴的教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