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2 跟師父一起學廣論,就可以不原地踏步

1. 修了個半天,不是修的佛法,是修的「我」: 很多人覺得自己在修學佛法,實際是在原地踏步。修了個半天,不是修的佛法,是修的「我」,把那個我是越弄越大,煩惱是越來越重。對不起,弄錯了!怎麼會呢?就是這個道理——我覺得對了,實際上沒有真的對。所以未會先會,千萬不要! 2.我覺得對了,實際上沒有真的對: 原地踏步的行相就是「我」越來越大,相狀就是煩惱越來越重。因為什麼?「弄錯了!」為什麼會弄錯了呢?就是「我覺得對了」。他是自己教自己修行、自己看自己在哪裡,都是「我」。我給自己引路、我自己......全部都是「我」!「實際上沒有真的對。」 3.冤枉苦頭吃得太多、太多: 就像宗大師造論之前的那個原因:「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故離智者歡喜道」,離開了智者所歡喜的道,我們自己在那兒想一齣就是一齣,拼命地修行,結果在原地踏步,甚至門在哪也不知道,拼命地折騰,那個冤枉苦頭吃得太多、太多! 4.師父不忍我們受苦,為我們找到《廣論》: 對於這種現狀,師父應該是流了很多眼淚吧!師父不忍這樣的修行者,在苦境裡煎熬卻不自知、又找不到出路。所以才找到了《菩提道次第廣論》——一步一步地引導、次第明晰、目標精確這樣的一本論。宗喀巴大師當年修行有這麼高的成就,能夠幫這麼多人的忙,乃至把整個的教法全部這樣振興起來,到現在我們還有受用,就是指出這樣一條路。 5.師父幫助我們的發心,多麼清淨、皎潔: 師父找到《廣論》,一行一行地講給我們。費了這麼大的心血,一開始還沒人喜歡聽!想想:要怎樣的不忍,才能把大家不喜歡卻真正需要的東西,講到你能夠喜歡聽、能夠生起善法欲,而且經年累月地聽。師父發了一個多麼清淨、皎潔的幫助我們的心,這是很深的恩德呀! 6.跟師父一起學《廣論》,就可以找到門: 所以,所有在原地踏步的、找不到門的,跟師父一起學《廣論》呀!聽著就可以找到門了,就不原地踏步了!因為師父就是為解決我們這樣的苦狀,悲憫我們這樣的現行,來跟我們一起學習的。所以這是一件多麼可喜的事情,大家一定要萬分地珍惜!

Comments Off on 2018/08/02 跟師父一起學廣論,就可以不原地踏步

2018/08/01 知道在原地踏步,就不會原地踏步了

1.一門深入應避免門外空轉、原地踏步: 修行應該一門深入。其根本的道理是對廣大的、圓滿的教法有了全圓正確的認識,全面地了解了佛法之後,千穩百當地走上相應的路。真的一門深入,找到了門還好,不幸的是沒有找到門。最可怕的是在門外空轉,以為是入門了、已經在裡邊學了。其實門都沒摸到,乃至於原地踏步。 2.走了很久卻還在原點就是原地踏步: 原地踏步就是看似走了很久,但對目標而言,毫無進展、徒勞無功。這是一種迷路的狀態。但如果沒有發現自己回到原地,我們不會知道自己迷路了。同樣,我們修學佛法時,會覺得自己真的是在學佛,但修了半天,實際上在學的是「我」,把那個「我」是越弄越大,那個冤枉苦頭吃得太多、太多!所以能認識到自己在原地踏步很重要。如果不知道自己原地踏步,一定是迷路了,對自己修行到什麼程度、該有什麼覺受、該有什麼知見都不了解。 3.我一定不知道其實自己在原地踏步中: 我們通常很難發現自己在原地踏步,在學「我」。我們覺得能親近善知識,多聽廣論、多做義工,就是在進步。但如果我們按自己的習氣去聞思、去行持,未會先會,就又是在原地踏步了。乃至你不管行持何等善法,只要沒有走上成佛這條路,就還是在原地踏步。 4.一定要照著善知識的引導去思惟,發現自己在原地踏步: 上師點出「知道」與「不知道自己在原地踏步」來作引導,就是因為知道我們被自己粗重的習氣所使,以為自己聽懂了、知道了。其實不了解自己仍是在學我,仍在原地踏步。所以我們一定要照著善知識的引導去思惟,發現自己在原地踏步。你能發現自己在原地踏步,就會想辦法突破——不原地踏步。 5.知道自己在原地踏步,就可以跨出去: 或許我們會覺得,由於習氣太重或是沒有正確的方法,就算知道自己在原地踏步依舊無法突破。之所以會有這樣錯誤的見解,是沒有了解什麼是真正地知道自己在原地踏步。所以不要急,我們要先聽懂善知識的引導,搞懂原地踏步的意思和行相,之後才能對照自己的現行,有力量作改善。

Comments Off on 2018/08/01 知道在原地踏步,就不會原地踏步了

2018/07/31 邊學邊回報,就能遠離迷路狀態

1. 重複聽,就是深入學習,可以聽到之前沒有聽到的內涵: 我們常常以為自己過目不忘,其實我們是過目即忘。善知識擔心我們只聽一遍無法了解其中的內涵,也記不住什麼,所以鼓勵我們要重複聽。因為,重複聽就是在深入的學習,會讓我們聽到之前沒有聽到的內涵,感受到師父一個字、一個字地教導我們背後那一顆慈悲、智慧的心。 2. 邊學邊回報,誰回報得多,誰進步得快: 我們自己並不清楚自己修行的狀況,但透過心得回報,善知識可以幫我們把不足的地方加強,把不清楚的地方講清楚。將我們從模糊、迷路的狀態中拉回來,從原地踏步中突破。能這樣透過回報,一直不斷校正,我們修行的質、量、次第就會漸趨完美,和善知識趨於一致。 3.善知識的行誼,為弟子立下榜樣,策勵弟子效學: 師父每天都會頂禮佛菩薩,對今天自己所有的行為進行懺悔、隨喜。他修行的那個功力、他對自我的那種要求,一天一步一個腳印非常認真地那樣修行,是我們當弟子的應該要效學的。能夠值遇這樣的一位善知識,能夠得到他的攝受,乃至生生世世的攝受,實在是一件非常稀有的事情! 4. 師父一直在幫我們,為我們開正知見眼: 師父因為看到宗大師當年修行的狀態和成就,知道《廣論》能夠幫很多人的忙,乃至於振興整個的教法,所以選取本論跟我們共同研習。師父是非常非常不容易地打開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從一個全圓的成佛次第來審視自己的修行。師父一直在幫我們、一直在幫我們,為我們開正知見眼。最重要的是開正知見眼,然後才會有清淨的行。 5. 從全圓的成佛次第來審視自己的修行: 善知識打開我們的視野和正知見眼,讓我們從全圓的成佛次第來審視自己的修行。有了正確的見解與行持,煩惱會越來越少,會越學越快樂。否則,我們可能對自己修行到什麼程度、該有什麼覺受、該有什麼知見都不了解,原地踏步,處於一種迷路的狀態。冤枉苦頭吃得太多、太多!

Comments Off on 2018/07/31 邊學邊回報,就能遠離迷路狀態

2018/07/30 師父為我們開正知見眼,引領我們邁進修行正門

1. 我們的現行是門外空轉,乃至於在原地踏步: 假如你真的一門深入,找到了門還好。「門」,是對廣大的、圓滿的教法有了全圓正確的認識之後,選取一個法門一門深入。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廣大的聞思也是一種門徑,也是一個門。不幸的我們往往是在門外空轉。門都沒摸到!乃至於在原地踏步,我們自己覺得在修學佛法。 2. 原地踏步的人不一定知道自己原地踏步: 知道原地踏步的人,他就會想辦法突破——不原地踏步。那不知道原地踏步的人,自己以為「哎呀!我已經走了很遠很遠的路了!」但明白的人一看,就發現你還在那棵樹那兒轉來轉去,已經進入一種模糊狀態。你迷路了,對自己修行到什麼程度、該有什麼覺受、該有什麼知見都不瞭解。 3. 我是越弄越大,冤枉苦頭吃得太多: 很多人弄了個半天,是念了佛也好、什麼也好,越念是煩惱越重。對不起,弄錯了!你說怎麼會呢?就是這個道理——我覺得對了,實際上沒有真的對。所以未會先會,千萬不要!我們修了個半天,不是修的佛法,是修的「我」,把那個我是越弄越大,那個冤枉苦頭吃得太多、太多! 4. 跟著宗大師的腳步,師父為我們選取最受用的本論共同研習: 所以師父談到宗喀巴大師,當年修行的狀態,他所以有這麼高的成就,所以能夠幫這麼多人的忙,乃至於把整個的教法這樣地振興,到今天我們還有這個受用的原因,就指出這一條路來。這個也就是師父所以選取本論,跟大家共同研習的原因。 5. 師父一直在幫我們,為我們開正知見眼: 師父懷著那樣一顆慈悲、智慧的心,每一個字、每一個字地教導我們,非常非常不容易地打開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從一個全圓的成佛次第來審視自己的修行。師父一直在幫我們、一直在幫我們,為我們開正知見眼。最重要的是開正知見眼,然後才會有清淨的行。 能夠值遇這樣的一位善知識,能夠得到他的攝受,乃至生生世世的攝受,實在是一件非常稀有的事情!

Comments Off on 2018/07/30 師父為我們開正知見眼,引領我們邁進修行正門

2018/07/29 守護誓言珍惜緣起,數數訓練大乘發心

1. 受菩薩戒後起退心,必墮落: 承許受了菩薩戒,發心要「荷擔一切有情的離苦得樂」,就是在十方三世諸佛面前,對所有的如母有情發下了殷重的誓言。面對這樣殊勝、廣大的對境,如果隨便起退心、虧損自己的誓言,是對諸佛菩薩以及所有有情的背叛。這種發重誓之後又不認賬的行為,會感得下地獄的果報。 2. 是否發心與能力大小無關: 我們動輒以能力不足為理由,給自己的退心找藉口。但你有沒有能力是一回事,你在不在意自己的誓言、在不在意自己的大乘種性是另一回事。事實上,無論自己能力大小,外在環境是否理想,我們都可以發心。佛陀因地裡,即便於地獄身受劇苦時,都可以因悲憫另一有情而發心;面對自己周遭的苦難眾生,我們還有任何不發心的理由嗎? 3. 看到善知識眼中的價值和意義: 我們不敢發心,可能是因為沒有把握、害怕失敗、不願吃苦。然而,善知識對境永遠有非常清晰的目標——為眾生的現在和未來除苦予樂。只要是應做的事,不管是否有其他人在做,不管是否有十足的把握,善知識都會盡自己的全力發心去做,而不過於擔憂結果的成敗。 4. 在每一個需要發心的事項上安立正確的價值觀: 因為安立一件事的價值的,不僅是事項本身成功以否,更是面對每一個境界,在每一個需要發心的事項上,我們能否正確地安立一個價值觀。你要記得你是有誓言的,是決斷要走大乘路的。所以不管遇到何種境界,都要謹慎守護自己的誓言,決不棄捨有情。不要動輒在境界面前毀犯、虧損自己的發心與誓言。 5. 把握每個當下,數數訓練自己的大乘發心: 總之,每次對境,我們可以有一千種理由去選擇退縮;我們可以說:我不能做。但我們也可以選擇珍惜眼前的緣起,珍惜當下的這件事、這個人,把握機會去訓練自己「荷擔一切如母有情離苦得樂、究竟成佛」的發心。所以,應該發心就發心,不要談條件,你想要作什麼樣的人是唯一的條件。

Comments Off on 2018/07/29 守護誓言珍惜緣起,數數訓練大乘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