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1 修學大乘佛法,基礎是菩提心

1、修學大乘佛法的基礎是菩提心。「你發了這個菩提心以後,然後呢緊跟著還要行菩薩行,否則雖然你發了心,如果不行還是不對。」 2、菩提心分很多層次,從初發心至最後成佛之前的發心,涉及到菩薩的不同位階,因此有不同的次第差別。故而在善財童子以十信滿心,參訪五十多位大善知識後,彌勒菩薩為了使其菩提心越來越增進、圓滿,又特别開顯了菩提心法類。 3、善財童子在進彌勒樓閣之前,一再地反省,說聽見了善知識這麼多的指導,然後他自己回想,以前無量劫來,哎呀!無非都是錯的。那時候深深對以前的錯誤的懺悔,然後深深對於善知識的引導生大恭敬、大努力,勤勤策勵自己所謂努力照著去做。 4、若我們善於聽法,善於隨順善知識的引導,結合自身相續,以法照見自心。那麼隨著學習的深入,對自我的反省亦會越來越深細,即便很微細的錯誤都能清楚看到。但前提一定要以自作病想,才能看到善知識的功德,對其引導生起信心、恭敬心,方能策勵自己勤勉學習。 5、彌勒菩薩告訴善財童子:「你所有前面一切的,都是文殊菩薩指引,也是文殊菩薩攝受,也是文殊菩薩示現。換句話說,總歸一句話:都是依靠著善知識。」因為,佛陀法身遍一切處,故一切境都有諸佛菩薩的加持與美意。就看我們有沒有念恩及想依止學習的信心。 6、很多很重要的修行內涵,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我們不會趣入,也不知道如何趣入。所以善知識提取其重要內涵,以讚頌等各種善巧方便送入我們內心,帶給我們對道次第最直接的覺受,讓我們於輕鬆聽聞美音樂的同時,便不經意地學習了行持菩薩道的方法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2/01 修學大乘佛法,基礎是菩提心

2018/01/31 三十五佛懺:精確修煉踴躍拜佛,累積經驗,找出希望

1. 上師的心願之一,是在P E I 塑立一尊面對大海的南海觀音像。目的是引大家一起來拜佛,禮佛, 懺悔業障。在黑夜裡,若有聖像在燈光照耀下,將會是夜空中最光明之處。而白天有了聖像為P E l的地標,也讓遠行外出者及捕魚者會有種安心乃至歸投依靠感。 2. 上師之所以會選擇南海觀音的造型,是因為觀音送子的造型與聖母瑪利亞抱小耶穌的造型很相似,希望藉由此善巧方便,跨越宗教、種族的藩籬,讓大家皈依佛菩薩,禮佛、拜佛。 3. 上師的另一個善巧方便,就是希望透由福智僧團的出家人都出去連著十五天拜南海觀音聖像,引領很多人跟著拜。希望在大家還有人身的時候,引領大家一起拜佛、懺悔業障。 4. 拜佛只是一個修行訓練的開始。先透由拜佛,訓練自己的修行意志,堅持修行的定課,同時也要找到正確的發心、正確的呼吸方式。除了最基本的意樂發心,還要調好身心的呼吸、找到一個平衡點,不急不緩,每一拜的起落、間格的頻率都很固定,這樣心就能持穩。這些都需要精確的、累積經驗的一種修煉。 5. 寺院僧團如果從現在開始把拜佛修煉得很好,將來就能夠讓越來越多的人透過拜佛找到希望。以生病為例,生病吃中藥、營養品多有重金屬污染,西藥又有副作用,不是辦法。現在也有些人就是靠拜佛改善健康,也都推展到醫院。 6. 所以也希望我們寺院團體裡面生病的,不管是大的、小的,大家一起抖擻心志來拜佛,從一拜、兩拜開始都沒有關係,即使沒辦法一下子拜很多,至少起點再放低一點,從稱誦佛名開始。要有這樣的一個意志力。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1/31 三十五佛懺:精確修煉踴躍拜佛,累積經驗,找出希望

2018/01/31 聽從善知識指導,不隨順自己習氣

1、「善男子!汝應於自身生病苦想,於善知識生醫王想,於所說法生良藥想,於所修行生除病想」等一共四十幾種想。在《廣論》則聚集起來說了六種。不過《華嚴經》只是把那個「想」的原則提出來,而《廣論》上面為什麼要這樣想的這個內涵也說明,這是兩個的差別。 2、這四十幾種想,亦是貫穿《廣論》應有的學習竅要。十個偈子中,每一偈都提到四種想,即涅槃四近因緣。其中,前兩句於自所起想及於師所起想,是讓我們看到自己的現狀,從而策發我們親近善知識的意樂。親近善知識後,對祂所說的法應生殊勝想,即第三句,所以要聽聞正法。第四句就是聽聞後,應努力憶持、內化在自己內心,所以要如理思維、法隨法行。 3、透過這些前行思維,可以讓我們跟隨善知識學習的心更加熾盛,依止善知識學習的意樂更加清淨。當我們用這些想法去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時,因為聽聞軌理、弟子相做得很好的緣故,無論親近哪一位善知識,內心都會像一個潔淨的容器。因此,其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心願便不會被染雜,會一直保持純淨的發心,直至成就無上菩提。 4、善財童子之所以能夠快速成佛的原因,第一點點出來的,他就是由於聽從善知識的指導,而不隨順自己的習氣,能夠以善知識的引導為引導而不知滿足,不斷地進步,不斷地進步。 5、我們親近善知識的目的,就是爲了斷除無始劫來害我們流轉生死的無明煩惱習氣。所以親近善知識時,要把自己的身心都交給善知識,把自己的習氣毛病全部放下,隨順善知識的引導而不知滿足,方能不斷進步。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1/31 聽從善知識指導,不隨順自己習氣

2018/01/30 三十五佛懺:咬緊牙關,千萬不要被習性打敗

1.一個韓國僧人遭遇到車禍後,三年躺在床上不能動,就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狀態。他問他的師父說,不想就一直這樣躺著度過人生,應該怎麼辦?他的師父說:「那實在不行,你就念佛吧!」 2.從他選擇了念佛開始,他慢慢地好了一點。接著,靠著別人的攙扶,他慢慢的開始拜佛。從第一拜是整個朝地板砸下去的方式起步,在這樣的狀態下開始了一天三拜。 3.拜了一年之後,他幾乎可以起來走,可以自己拜了。慢慢的一點點的增加拜數,後來就變成一天可以一百多拜,慢慢增加、慢慢增加,後來可以變到一天三千拜,他就完全正常了。 4.從車禍把他弄成那樣子到一天三千禮拜,他不是蠻幹,是循序漸進練習出來的。他用意志戰勝困難,咬緊牙關突破,讓自己的心志踴躍起來。否則,他是無法持續的。 5.當我們為達到一個目標,遭遇到身體上的痛苦,或者在意志上怯懦,要想辦法振奮自己心志,想辦法讓自己的心志再踴躍起來。 6.有的時候一些弱點,我們如果不咬緊牙關突破,就一直在這個弱點下面枉度了人身。 對出家人來說就像荒廢了袈裟下的人身,這是最悲哀的事情!所以,千萬不要被自己的習性打敗。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1/30 三十五佛懺:咬緊牙關,千萬不要被習性打敗

2018/01/30 觀功生信,念恩生敬

1. 對善知識依止的準則是:求善知識不應疲倦,見善知識勿生厭足,請問善知識勿憚勞苦,親近善知識勿懷退轉,供養善知識不應休息,受善知識教不應倒錯,學善知識行不應疑惑,聞善知識演說出離門不應猶豫,見善知識隨煩惱行勿生嫌怪,於善知識所,生深信尊敬心不應變改。 2. 「復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識,應發如大地心,荷負重任無疲倦故;應發如金剛心,志願堅固不可壞故;應發如鐵圍山心,一切諸苦無能動故;」下面等等,一口氣說了二十幾種。 3. 親近善知識的時候,《廣論》上面曾經說,在我們親近善知識,就前面作準備的時候,他又說:應該曉得聞法的勝利,然後去聽聞佛法,聽聞佛法之前應該斷器三過、具六種想。 4. 親近善知識後,才能聽聞一切菩薩諸行。若前面的關卡就被卡住,只盯著善知識示現的過失,就不可能對祂有任何的信心及念恩心,不可能接受祂任何的教導。所以「於善知識所,生深信尊敬心不應變改。」觀功生信,念恩生敬,這些修行的竅要是不能做任何更改的。 5. 善財童子雖已生廣大菩薩心,但要能夠堅持不斷地實現自己的菩薩行,依舊要依靠善知識的教導。所以依止法貫穿始終,從一開始直至最後,都不能離開善知識。 依師這一道鐵門檻,一旦跨過去了,後面的功德如探囊取物一樣容易。 6.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即便已到最後關頭,善知識仍在叮嚀其應取應捨之處。之所以不斷叮嚀,是因為我們常常遺忘,尤其對境時很容易忘失宗旨,迷失取捨。因此善知識會一再提醒我們。而對善知識的叮嚀要非常珍惜,因為無始輪迴裏,我們能具足條件,聽到善知識教誡的機會是非常稀貴的,千萬不要錯失,或讓其輕易過去 。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1/30 觀功生信,念恩生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