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8 菩提道次第是安樂道、速疾道

1.《菩提道次第廣論》把整個的圓滿的這個佛法的內涵分成這樣,那麼使得我們從凡夫第一步,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然後你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話,很快地就通過我們必須要走的這個次第。 2.要解脫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它有一個特別的,說先要發像出離心,這個出離心三乘所共的,這個才是佛出世最重要的起步的地方。那麼你要得到那個出離的果的話,應該要學的所謂三無漏學是戒、定、慧。 3.如果不持戒的話,儘管說你有很高的目標,想一步一步走上去,你的目標是不錯,如果行持不相應的話,到那時候的話,你人身都得不到,乃至於墮落,你怎麼能修行呢? 4.三士道中,下士、中士都有岔路,只有上士是引導走大乘佛道,而門檻是菩提心。所以廣論對我們的引導是要先受菩薩戒走菩薩行。也就是先發菩提心,再修空正見,才能走上一佛乘。故下士、中士都是引導成佛的善巧方便,是上士的前行、支分。 5.出離心是三乘所共同的,是佛陀引導眾生出世最重要的起步。下士希求出惡趣苦,得人天果報;中士則出離生死輪迴,走出世間路;上士夫「由達諸法空,生悲眾生流,無邊巧便行,是勝出離行。」因不忍眾生輪迴受苦而求自他一切有情的解脫,所以他有出離心,而且是勝出離心。 6.除了宗大師的廣論,後續格魯許多祖師大德們也寫了相關道次第的論著,從不同的角度來補充、引導不同根器的眾生。在這些著作中,祖師們以他們修證的經驗,很直接的印證了菩提道次第是一條安樂道,是一條速疾道。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1/18 菩提道次第是安樂道、速疾道

2018/01/07 應經常去思維死亡的問題

1、早在接觸佛法之前,死亡問題就一直盤旋在老師內心,以致連上學都不太能夠專心。即便大家普遍覺得死亡是不可能擺脫的。但老師一直在思維,死亡是否真的是所有生命都得面對的?並且始終沒有放棄去尋找,有沒有超越死亡這種現象的生命的存在? 2、抱著這樣的心情,老師遇到了《楞嚴經》,並且非常非常高興,感覺,「原來我要找的就在這裡。」於老師而言,在祂心裡很長時間希望能夠被解答的一個很深很深的問題,在接觸到《楞嚴經》和佛陀的教言後才終於得到了答案。 3、因為根據《楞嚴經》的解釋,生死是一種現象,而在宇宙裡面,除了生死的現象之外,還有另一種現象的存在,就是涅槃。老師從佛經裡面發現,只要經過努力,我們是可以超越生死的。而這正是老師內心一直希望找到的,於老師而言,祂找到的是答案,亦是一種希望。 4、對多數人來說,就算找到這個希望,也覺得其只是一個神話,或是文人的幻想。但老師認為,佛法是非常大膽,非常現實地直擊、直滅死亡的痛苦,而不是用躲避或理所當然的方式把其放在一邊。並且佛法不是迷信,超越生死是存在的,是可以辦到的,而且有人經過努力已經辦到了。 5、對比老師,我們對生死問題的思維非常淺顯。但人類最大的痛苦就是死亡,死亡給人造成的破碎性的痛苦很難想象。所以從很年輕的時候就要準備應付死亡,即便暫時無法滅除死亡,但至少要有一個心情應對,不要在面對自己或親人死亡的那一刻被死亡打垮。 6、所以接觸到佛法後,我們更應該經常去思考死亡的問題,這對我們的生命是很吉祥的。它會讓我們珍惜我們活著的時光、珍惜與我們相對的人;會讓我們深刻地發現,今天能夠值遇善知識、值遇佛法,這本身就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1/07 應經常去思維死亡的問題

2018/01/06 做師長和眾生中間的推手

1.在〈方便品〉總括起來說三乘,實際上真正說的內容是無量無邊。乃至於我們平常說佛四十九年說的不曉得多少經典。可是佛自己怎麼說啊?「我已經說的經典哪,只有一點點,沒有說的還多得很欸!」 2.世尊有無量無邊的教法,這個教法是適應種種不同的根性、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內涵、有深有淺。深的,告訴他深的,淺的,告訴他淺的。乃至於說你只要以任何方式,跟佛法有一個緣結種下來了以後,最後,終因這個因緣而成就的。 3.佛菩薩以種種方便引導我們成佛,我們亦應以種種方便引導有情,把衆生推向師長三寶,做師長和衆生中間的推手,而不是將衆生扣住在我們身邊。因為我們和衆生都是淪落在生死中的凡夫,只有引導有情走向師長三寶,他的生命才能得救,才能最終被引導成佛。 4.衆生根器不同、因緣不同,所以師長對不同的人就會宣講不同的法,使用不同的善巧方便。但無論採用何種方式,都是為了保護我們、利益我們。然而我們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思惟非常侷限,經常會對善知識產生各種非理作意。所以,熟悉善知識的想法、理路非常重要。 5.要熟悉善知識的想法,就要多聽祂講的法。每天聽,業就會特別相應,看到善知識就會特別熟悉。但因為我們根基不夠,有時師長會示現不為我們講法,這時候要繼續希求,鼓勵更多人去祈請,乃至於請根器夠的人去祈請。 6.當善知識開出越來越多的方便法門時,我們應該歡喜,因為這意味著有更多的衆生可以得到救護。法門可以有很多種,但以何等方式親近師長三寶,端看個人的選擇,只要在自己的緣起點上往上走就是好的。不要隨波逐流,要力爭上游,才會越走越好。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1/06 做師長和眾生中間的推手

2018/01/05經典是心靈的避風港

1.佛方便說法,只是接引不同眾生隨宜所用的方法,是有差別的。那個時候啊就是假借一個名字引導眾生。 2.沒有菩提大願作為因,然後根據這個因而行這個菩薩的大行,不可能感果,沒有一個例外。既然如此的話,按照著他發的菩提心而行菩薩行,現在滿願了,行成了,證得果了,怎麼可能不把這個圓滿的教法來教導眾生,使得眾生成佛呢?假如不這樣的話,他怎麼算是佛呢? 3.經過了大梵天王以及很多諸天就勸請以後,佛才開始救度。但是他既然曉得一切眾生條件不足,不可能一口氣說最圓滿的,所以才一步一步地說三乘的教法,這個在經典上面是很明白交代的。 4.眾生因為種種樂著,看不清楚苦樂的真相,執著眼前的樂受,或是僅求樂趣果報,故無法接受成佛是唯一究竟之道。因此,佛一開頭不對眾生說要成佛,就是配合眾生的相應程度,避免大家各說各話,法不入心反成障礙。 5.「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師父透過種種善巧方便,開展各個事業,從淨智、廣福、文教各種營隊、里仁等等,把我們一個一個找回來。如同諸佛悲心所使,即使有情有很大的差異,仍不厭宣說無量無邊的法,以任何可能的方式使眾生跟佛法結上緣,最後再由此因緣成就佛果。 6.經典中有佛菩薩的心,是我們心靈的避風港。多多研閱經典才能了解諸佛菩薩引領眾生究竟離苦得樂的功德。老師希望新的一年大家能夠珍惜暇滿,憶念無常,把握因緣學習經典、空性,並珍惜學制和學習時光,彼此相互恭敬尊敬。大家身心少病少惱,提正念,預防身、心的疾病,積極的正向思考。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1/05經典是心靈的避風港

2018/01/04 做一輩子的學生

1.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以種種的方式給一切眾生說。不管說的什麼樣的內容,所謂種種的譬喻、言辭,種種的因緣,他的究竟的目標,都是這個——一佛乘。根本沒有其他的二乘、三乘。那麼那些眾生不管他聽見的什麼,什麼樣的因緣,他就聽見什麼樣的內容,但是究竟呢,他都從這個上面引導而得到所謂「一切種智」,就是佛的智慧。2. 因為知道眾生種種的欲——種種的欲望,就是根性啦,種種的知見,而偏偏你又非常執著。所以啊隨著個人的根性、個人的好樂,那至少在先要配他的味口。那麼這樣的話,跟他一步一步地引導上來,所以,只是隨宜說法,隨宜說法。4. 善知識出世就是告訴我們標準,標準就是成佛。即使我們當下不一定能做到,但善知識會因應我的根性一步一步引導,慢慢就能做到。所以即便自覺資糧不足,條件不夠,仍要勸請師長轉法輪。因為有了正確的知見,才可能有機會做到,不知道就永遠做不到。3. 善知識會否轉法輪還要看是否有相應的弟子,若弟子資糧不足,相應程度不夠,善知識會有所保留。所以身為弟子一定要努力累積資糧,鍛鍊希求心,並觀待因緣在恭敬中求法。因為法太殊勝,不可遇到障礙就停止。5.當師長講法我卻覺得不想聽、學不了,是因為資糧不足,心量太小。此時要努力擴大自己的心量,至少可從隨喜自他學法、或是種善根上做練習,持續淨罪集資,等到資糧俱足、因緣成熟時,就能聽懂善知識的說法。6. 除了資糧不足、心量太小外,驕慢者亦不能信大法。而修行人的死症就是:未會先會,未得謂得。所以我們要向老師學習,志向是做一輩子的學生。永遠追隨善知識,時時刻刻都能謙恭的學習。~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1/04 做一輩子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