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0492 學習重點2 ― 不依經論依感覺,無自主隨煩惱行 (2024/05/24)
1. 學習《廣論》前,要殷重發心: 「請大家殷重地發心――為了利益無窮無盡的如母有情,我們要希求於無上正等菩提!要證得佛果的話,就要知道因,因一定要先知道;要想知道因的話,需要來聽法。所以我們要懷著為利益無窮無盡的有情去成佛這樣的一個動機,來學習今天的《廣論》。」
1. 學習《廣論》前,要殷重發心: 「請大家殷重地發心――為了利益無窮無盡的如母有情,我們要希求於無上正等菩提!要證得佛果的話,就要知道因,因一定要先知道;要想知道因的話,需要來聽法。所以我們要懷著為利益無窮無盡的有情去成佛這樣的一個動機,來學習今天的《廣論》。」
1. 照著大經大論修行,必達圓滿結果: 「如果說清淨的教授,這個教授,這一個告訴我們的是沒有錯誤的話,那麼他一定對那個大經大論,確定讓我們了解內容,信得過這個是修行的最佳指導,照著他去做,必然達到我們要的圓滿結果。」
1.《廣論》的內涵的造者是阿底峽尊者: *「『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就是指《廣論》的內涵的造者是具德阿底峽尊者」。 *「這段文的意思是說:《菩提道次第》所詮說的根本教典或者根本頌,即是覺窩傑所造的《道炬論》。《道炬論》的造者就是阿底峽尊者,『理應亦為此道次第之造者』,這裡的造者只是從義理上說,並沒有說文字的造者。因為《廣論》就是在解釋《菩提道炬論》,所以阿底峽尊者理應是此論的作者,是大師的意思。」
1. 《般若經》的所詮分為顯義和隱義兩部分: 「《般若經》的所詮可以分為顯義和隱義兩個部分:顯義就是指空性,我們在讀《般若經》的時候,從字面上很容易看到《般若經》是在宣講空性的內涵,所以空性就是《般若經》的顯義;而隱義就是《般若經》裡所含的現觀的道次第,現觀的次第隱藏在《般若經》裡,隱藏在開示空性的經文的內涵裡面。」
1. 這四個科判包含從一開始依師軌理到成佛的所有道次第: *「第二、正敘所說:由是菩提道次第引導,分四: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三、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這四個科判其實包含了從一開始親近善知識軌理,直到最後的雙運果位――成佛中間的所有道次第,是沒有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