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2 覺燈
1.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2.我們抱持什麼樣的見解,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3.見解好比修行人的眼睛,見解看到哪裡,修行就會走到哪裡。 4.見解的高低觀待於發心與志向。 5.如果有執著出現,很多東西就會看不到。 6.慢慢學,快快到,可以換車廂,但是不能跳車。 7.見解升級,心量升級,幸福升級,修行升級。 ~大覺晨曦編輯部~
1.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2.我們抱持什麼樣的見解,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3.見解好比修行人的眼睛,見解看到哪裡,修行就會走到哪裡。 4.見解的高低觀待於發心與志向。 5.如果有執著出現,很多東西就會看不到。 6.慢慢學,快快到,可以換車廂,但是不能跳車。 7.見解升級,心量升級,幸福升級,修行升級。 ~大覺晨曦編輯部~
1、菩薩呢,這個菩薩以及世間之主,那個世間之主不是普通喔,就是正在行菩薩行,在生死流轉當中的,他以往就已積集那些福智資糧,當然這個重要的就是發了菩提心,所以在生死當中積聚這個,所以他才能夠看得見。 2、同樣是跟在善知識身邊,有些人能看到善知識的功德,有些人卻看不到,這是業力所使。業分成思業和思已業,因此我所感得的業力是由自己的見解造成的。 3、見解就是修行人的眼睛,我們抱持怎樣的見解,就會有怎樣的修行。但眾生處處著,甚至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著在什麼地方,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我們需要依靠善知識提升我們的見解。見解升級、修行才能升級。過程中,若沒有對善知識修信念恩,沒做好聽聞軌理,就會執著在自己的想法上,把祂的很多教授揀擇掉。 4、見解的高低觀待於發心與志向。善知識之所以不斷提升我們對經典的吞吐量,就是為了開闊我們的眼界、壯大我們的心量、啟發我們的善根與志向,讓我們從修行一開始就能端正發心、立定志向。並不是要求我們馬上聽懂,馬上做到。 5、如果我們與師長不相應,沒有信心、沒有志向,就會不想要。其最終的結果就如五百聲聞一樣,雖常隨佛陀,卻看不到佛陀展現的種種境界。所以不是祂不給我,而是我一開始就不想要。因此,我們對善知識要勝解作意,要立志追隨祂的腳步,而不是得少為足、忙著走自己的路。 6、一般人都有自己的執著,尤其在自己所貪、所瞋、所憂患和恐懼的事,當心有所偏執,對於其他的東西就會看不到。故修身在正其心。而要正其心,一定要親近善知識修行,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才可能去除掉偏執。 ~大覺晨曦編輯部~
1.當我們提到死亡這件事,一般會收到的反饋是,這是很不吉祥、很不吉利的。不會有人給我們解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家長會用銳利的眼神警告孩子,你談論了一個不該問的、錯誤的話題。明明這是每個生命都必須要面對到的,它卻像是一個誰也不敢、也不能觸碰的禁區。 2.佛陀面對死亡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大慈大悲的佛陀,祂要給予眾生所有的歡樂,拔除眾生所有的痛苦。而在我們生命中,最深沉、也是最隱秘的痛苦,就是愛別離苦、死別離苦。 3.佛教非常公開、自然地討論死亡這件事,以便大家可以應對死亡、可以為死亡那一刻的到來好好做準備。佛法從這個打擊我們最深的痛苦入手,先去解釋這種痛苦,然後指出對付這種痛苦的方法。佛陀的思想,有效地援助到了一定會遭遇到死亡這個可怕創擊的人類 。在這一點上,對人類的貢獻是非常大的。 4.而學習廣論的第一大勝利,就是可以聽聞、串習正確的見解,為有一天面對自己以及親人的死亡做準備。當我們學習、了解的越來越多,我們就有能力面对它,甚至有一天能超越它。 5.其次,觸境即昏的我們,生氣、憤怒的時候,很容易走上一條讓自己後悔的路。那個時候如果沒有人可以商量,就會覺得自己是對的,會頭也不回地朝著「毀樂」的方向衝去。 6.學習廣論的第二大勝利,是在廣論班上可以結識到人生、修行路上的珍貴助緣:同行善友。認識了這麼多的好朋友,在我們面對人生路上的大大小小、各種困難的時候,不管是家庭問題、同事問題,還是其他人際關係的問題,不會覺得孤立無援。可以聽大家東講講、西講講,就會發現自己前面的路其實很多,我們走上錯誤之路的風險也會降低很多。 ~大覺晨曦編輯部~
1.我們的心識以剎那的速度一直在向前推演著。 2.佛教非常公開、自然地討論死亡這件事,以便大家能夠應付那一刻的到來。 3.人類最深沉的痛苦,是愛別離苦、死別離苦。 4.佛陀的思想對人類的貢獻非常大,因為它能有效地援助會遭受無法避免的、可怕的死亡創擊的每個人。 5.同行善友是我們人生旅途中珍貴的助緣。 6.眾生欲除苦,奈何苦更增。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 ~大覺晨曦編輯部~
1.拜佛對於修行人來說,是認真用功的時光,非常美妙。除了緣佛號外其他都放下,什麼都不想,非常專注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非常簡單地讓你的心緣在上面。在所有的佛菩薩面前,虔誠的獻上自己的禮敬,提起皈依的心。 2.拜佛時不僅是透過肢體活動、鍛鍊身體來得到最基礎的利益,而更應該確立拜佛的目標為何。首先要思惟我所禮敬的佛對我的恩德、功德。要對佛菩薩觀功念恩、修信念恩,以希求得到佛的加持和救度,並相信衪具足能力及悲心可以加持救度我們。 3.對佛菩薩修信念恩,可先從平常最有信心、最有感覺的佛菩薩契入,例如觀世音菩薩。思惟當自己特別急難、病苦無助時,只念一句「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都能得到觀世音菩薩的加持和救度。因此,我們恭敬禮拜的諸佛菩薩是能救我們的。 4.拜佛時,除了禮敬、皈依、求自解脱的意樂外,還要發廣大心——「遍法界、盡虛空界所有如母有情的離苦得樂、成佛這件事,全部荷擔在我的肩上,為了所有有情都能夠皈依佛、成就佛果這個目標,我來禮敬佛。」發心拜佛的意樂愈寬廣,所得的功德利益也就愈多。 5.除了發廣大心之外,懺悔也是另一個須掌握的拜佛意樂。如果覺得在道次第的修學上遇到一些困難,更應努力把自己過去和道次第不相應的所有惡業都懺悔乾淨。 6.在拜佛七時,除了緣佛號,依照上師教誡的引導之外,還要專注的拜,專注的提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念力,心緣在專心用功上面。 ~大覺晨曦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