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6 二大車之論著是學《般若》的重要依據

1.龍樹菩薩與無著菩薩皆有佛陀授記: 佛陀對龍樹、無著兩位菩薩的授記非常清楚,說兩位是不需要依靠其他人所造的釋論,憑借自己就能善巧地解釋佛陀密意的這種菩薩。他們就像是佛陀在世間的翻譯,不只瞭解佛陀密意,還完全瞭解學法眾生的根器,能把佛陀的心意講到世間人能懂。 2. 先相信佛陀的聖言量,再用義理作觀察: 對於我們無法現見的義理,要先選擇相信佛陀的聖言量,再用其去觀察諸佛菩薩為饒益我們而在世間做出的種種事蹟。堅持下去,就會對祂們的聖言量和行誼產生禮敬與感恩,歡喜能值遇佛陀教法,並唯恐失去學習的機會。 3.順應眾生根性引導修行般若: 龍樹菩薩以中觀見,無著菩薩以唯識見解釋《般若經》,不同的解釋方式都是為了順應當時眾生的根性。兩個菩薩非常詳盡、有系統的解釋《般若經》,像大車一樣留下道軌,讓我們可以沿著正確的方向去了解佛陀在《般若經》中宣說的密意,觀察痛苦的根本是自己的煩惱,修行斬斷無明才能終極解脫。 4. 二大車之論著是學習《般若經》的重要依據: 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都主要解釋了《兩萬五千頌》,其相對應的就是漢傳般若經第二會。無著菩薩還有一個很主要的著作是《瑜伽師地論》,其中《攝決擇分》裡,以三無自性性「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的唯識見,解釋般若經。這些論著是後世佛弟子學習《般若經》最重要的依據。 5.先理解文字,並好好發願,待因緣具足: 聽到這麼多要學習的經典卻聽不懂,沒有關係!只要一遍一遍的學,即便現在無法證悟,但至少可先理解文字。如此殊勝的傳承已傳到我們手上,只要依止師長的引導,不斷持誦,禮拜,供養,依法行持,並好好發願,等待因緣具足就能學會。 6. 見縫插針、善用時間去用功: 背誦經典,就是透由不斷的串習熟記,把菩薩修證的義理內涵含攝在心中。慢慢的,當學到相關於經典的段落時,以前背過的內容,就容易串起來。用功之餘也需要調節,安排休息、祈求等。但走路、戶外透氣、放鬆時,還是可以抓緊用來串習背誦經論。

Comments Off on 2019/01/16 二大車之論著是學《般若》的重要依據

2018/01/15 覺燈

1. 成佛才能究竟解決苦樂的問題。 2. 遇到困難無法超越,就要希求一切智智! 3. 近路和遠路的差別在一開始對於善知識的話有沒有聽懂。 4. 師長問你在做什麼?是在問你懷著什麼意樂在做事,有沒有觀察三業。 5. 佛法的懂不是只有看文字,主要是要看內心的動向。 6. 不要退班,只要重覆學習就可以學會。 7. 煩惱粗猛出現時,正是你要對治它的時間。 8. 拉著善知識的手,跟善知識走,善知識會帶你去美妙的地方。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1/15 覺燈

2018/01/15 遇難不退,更加希求一切智智

1.佛說法都有一定的次第。假定說我們能夠一開頭的時候,能夠聽信佛陀的這樣的指授,而依此那麼按部就班地、這樣地從基礎上面,一步一步地走上去的話呢,我們就會走這條快速的路子;否則的話呢,就不一定。 2.對這個整個的綱要有一個了解,你曉得:哦!從什麼地方一步一步上去,這是一種方式。還有一種方式,你完全信得過善知識的引導,說他只要引導你怎麼,你全心全意聽他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在走前面的這個路子的時候啊,大概走到什麼時候,要繼續地深入了,那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很快的,不會有很多的停滯。 3.反過來,假定我們沒有這個認識的話,我們自然會碰到哪裡執到哪裡,執到哪裡就停在哪裡,這樣,所以這樣地走上去就比較辛苦,比較慢了。 4.當生活、事業上遭遇不順遂,我們並不容易想到這是因為尚未成佛。事實上,當遭遇困難無法超越時,就應該要希求一切智智,要成佛。因為成佛才能究竟解決一切苦樂問題。如此一想,才會將生命最高的目標設定跟佛一樣,希求成佛。 5.成佛之路分遠近,關鍵在有沒有一開始就聽懂善知識的教導。觀察自己到底是真懂還是假懂,需要善知識、同行善友的提策。聽完了實際去做時,還要研閱經典、跟善知識確認、印證、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懂了多少。 6.當承擔時煩惱湧現,我們常常會覺得是因為聽了善知識的話去承擔、護持產生的。實際上是因為還沒有學會用佛法向內調伏,加上我們又沒經驗所以容易失敗。所以煩惱湧現的時候,正是善知識教我們認識煩惱、對治煩惱的時候。只要我們學習師父常敗將軍的精神,遇難不退就會成功。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1/15 遇難不退,更加希求一切智智

2018/01/14 覺燈

1.廣論中蘊藏著最美好的智慧,是最有價值的典籍,是老師最想送我們的禮物。 2.佛法緣到人類內心深處最隱秘的傷痛:愛別離、死別離。 3.如果可以揭示死亡隱藏的秘密,對死亡就不會那麼恐懼。 4.學習佛法,要有能力為自己往生和親人往生的那一刻做好準備。 5.親人往生後,不要陷在悲傷、追悔、恐怖的情緒中。 6.親人往生後,最該做的是為他做善行、迴向給他,再陪伴他走一程。 7.我們現在好好修行,將來就可以在無限生命中幫助到我們的親人。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1/14 覺燈

2018/01/14 學習如何面對死亡

1.在上一尊佛時,持戒並得到了戒體而不破戒的出家人或者居士,在下一尊佛的時候至少可以成就阿羅漢果位;即使破戒,在賢劫千佛的某一尊佛時,也可以證得阿羅漢果位。我們今生值遇教法,如果能夠持戒並得到戒體,就至少拿到了在賢劫千佛中解脫生死輪迴的門票。 2.親人往生的時候,我們通常會表現為:嚇呆了,心神不寧,沒法進行正常思考,也全然不知自己已處於這種狀態;抑或陷於悲傷之中,不斷地追悔,腦子裡過電影似的想起一輩子對不起這個人的所有事情,不能自拔。 3.其實,死亡並非徹底地撕裂了我們和親人之間的全部關係。當人的呼吸停止了,他的心識還是在活動的,他還是存在的,並沒有消失,只是換了一種形式。而他所造的善、惡,業將決定他下輩子會到哪裡。 4.所以這時要先把心定下來,提起正念,不要停留在悲傷、追悔,或恐懼中,要把剩下的事情處理好,想辦法真正幫助到我們往生的親人。在四十九天內要為往生者超薦:誦經、行善,並將功德迴向往生者,以這樣的方式,送禮物、送路費給他,陪著他走下一程。 5.在現世,佛法就給我們很大的利益:對我們最深邃、最難超越的痛苦,給予很有力、很現實的、很解決問題的思考和方法,讓我們勇敢地站起來,好好地活著,承擔好人生旅途上的責任,而不至於終生被困其中,乃至於毀滅。 6.我們一定要學習清楚面對往生時,所需要做的事情。這樣一旦它來臨的時候,我們可以內心堅定、從容而正確地面對。對已過世的親人,如果我們未曾用這些方法幫到他們,也不要悲傷。現在好好地修行,對於那些和我們最有業緣的人,未來一定會再相遇,我們修行有很大進步,以後就能在無限生命中幫助到他。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1/14 學習如何面對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