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2 戒是三乘共基、正知見非常重要

1、當初弘一大師剛開始學的時候,他廣學各部的律,最後他發現「說一切有部」最完整,所以他很歡喜,一心想學。一直等到後來,他見到了這個南山所謂一宗的真正殊勝的地方以後,他才深深感覺得這個懺悔。2、師父先引大乘八宗幫助我們會通漢藏,然後先深入說明南山律一宗。因為南山律宗特重學戒及持戒,透過其開權顯實融通律學,方穩固了戒作為三乘(聲聞、獨覺、菩薩)共基的基礎。並且南山律宗強調持戒最重要的是正知見,而非單純從行相上面來判斷持犯。3.第一個呢,就是戒本身是三乘的共基,而一般說起來,它只是限在這個小的部分。譬如我們現在來說,不管你將來最後完成的教育是如何,一定從小學開始,所以戒本身呢就等於說那個小學的部分。4.持戒開權顯實不同,所證得的果位會有所不同,但主因是發心與目標不同。其實真正的持戒,將發心意樂把穩,遇到與善知識見解不同時,向衪求證再好好修持,是可以達到大乘圓滿的佛果位。5.那麼另外一點呢,就是正知見,正知見。這個因為以律來談律,譬如說戒學來談戒學,戒學是特別重在行持的。…而平常人是往往只從那個行相上面來判斷他的持犯,因此不大容易了解這個義解的重要,而忽視這個義解。卻不知道沒有義解,根本就談不到這個律。6.我們通常有個誤解,認為戒是修的部分,不側重見解、不須聞思,其實有正知見非常重要。只有透過聽聞、學戒,才能如理如量地認識戒的法體行相,對戒律行持才可能有正確的判斷。所以有了信心,見解也很重要,否則只憑外相判斷對錯,會落入「如言而取」的相狀,無法了解背後種種因緣。~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7/12/22 戒是三乘共基、正知見非常重要

2017/12/22 覺燈

1.戒本身是三乘的共基。2.發心目標、意樂把穩了,透過跟善知識求證去印證,好好修行,同樣是持戒,一樣可以到大乘圓滿的佛果位。3.透過持戒的學習,真正要的是大乘的佛果位。4.真正要能夠判斷戒律,正知見非常非常的重要。5.如理如量的持戒,一定具足法、體、行、相。6.練習每天看到一個人的進步。7.沒有義解,根本就談不到律。8.認知錯誤,就是障礙。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7/12/22 覺燈

2017/12/21 要常常反省自己的三業

1.上去的眾生,在勝解行地,乃至於在這個前面還沒有正式,還沒有正式進入那個勝解行地之前,在那個基礎位上面,他是最重視要建立那個正確的知見。所以為了這個起見,他不是說全部的精神,「百一」,非常地嚴峻地在這行持上面,所以這個基本的行持就不能亂。2.南山道宣律祖在南山三大部裡就特別地說明,說現在有很多人誇言大乘,結果不要這個戒了,不要這個戒了!他然後引證很多不同的大經大論來說明,說明說這個是不可以,不可以!持戒標準一般分兩種:對宿生已修學過的,其標準是專精不犯。但一般人多因對持戒不純熟,無法專精不犯,但犯了以後一定要懺悔,然後犯已還淨。戒律牽涉到開遮持犯,內容非常深廣繁雜。如果沒有善知識教導,我們連持戒的標準與次第都不清楚,所以說「五夏學律,十年不離依止。」又因為「是處非是處,不待臨時計。」所以該學的就要學好、該背的都要背起來,對止持相關的內容要通達到如「老農識晴雨,良馬知途徑」的程度。然後於對境中慢慢實踐義理,所謂「不鬥煩惱、戒不能凈。」5.尤其在持菩薩戒時,爲了契合衆生的根器、利益一切有情,在行持標準上會有一些不同的開遮,但其一定是在別解脫戒的基礎上做取捨。若沒有建立正確的知見、沒有善學,開遮持犯很容易出問題 。6.所以我們在利益他人的同時,要經常對自己做深刻的反省。正因為我們對自我行持的要求很鬆散,所以得靠善知識的教導,從芝麻綠豆的小事開始,於起心動念處深細防範;同時,在行持上每天要透過戒行持犯,不斷的自我檢討、改善,才不會在行持上有所迷失。~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7/12/21 要常常反省自己的三業

2017/12/21覺燈

1. 持戒標準分兩種: 專精不犯、犯已還淨。 2.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 每天要做戒律的結行。對自己深刻的反省要常常做。 4. 對戒律持守,持對了要隨喜,行持錯誤的要懺悔。 5. 行持是從芝麻綠豆小事情開始。 6. 對戒律開遮持犯要了解到如「老農識晴雨,良馬知途徑」的程度。 7. 若不善依止,盲人瞎馬行。 8. 別人不做我來做,正是我來發心、我來學習、我累積資糧的機會,正是我完成修行、樂趣、志向所在。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7/12/21覺燈

2017/12/20 一定要特別注意自己看事情的角度

1、戒是無上菩提本,不管是哪宗、哪派,乃至於小乘開始,沒有一個例外,沒有一個例外,這個戒如果說你沒有這個基礎的話,根本沒有佛法,根本沒有佛法!2、因為個人走的深廣的路線,慢慢、慢慢地分工合作的關係,很多人偏向於大乘以後,對於戒,慢慢地就鬆懈下來。所以在南山道宣律祖主要的著作裡邊,特別說明說現在有很多人誇言大乘,結果不要戒了!他然後引證很多不同的大經大論來說明這個不可以!3.若從次第的角度看,廣論是學密的基礎,可以說整本廣論都在講密教;若以單純個別的內容來看,則可以說廣論和密教沒有一點關係。這两個觀點看似相違矛盾,其實只是角度不同而已。所以我們一定要特別注意自己看事情的角度,角度正確,看出去的世界就清淨。4、同樣,我們看善知識的角度也很局限,認為衪要對我說話、要直接關懷到我才是幫我。其實在我們需要善知識時,祂示現去幫別人也是為了幫我。因為我的發心是「為利有情願成佛」,所以善知識幫助他有情,就是在幫我減輕負擔,因此我應該感到高興而不是心裡酸酸的。5、其實善知識身口意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幫我。祂為我出世、為我應化、為我成佛。衪創造好的學習環境、培養人才、幫法师提升,使我有好的同行助伴等都是在幫我,讓我因此可以透過種種境界學習。6但為什麼我們看出去的世界與善知識的不一樣呢?因為我們的想法和角度與善知識不一樣。所以要依師立見、依見導行,要跟著善知識的角度來學習。當我們看對角度,就能看到善知識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7/12/20 一定要特別注意自己看事情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