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5 覺燈
1. 戒是軌成出離之道。2. 學習了廣論才知道學佛是為了成佛。3. 思惟像煞車皮,能減慢隨順生死轉動的巨輪。4. 學習廣論能兼具意樂和加行,解決學習的矛盾與障礙。5. 矛盾來自於修學佛法過程中的障礙。6. 廣論是心靈的武功秘笈。7. 善知識自問自答是為了讓聽者聽到重點、幫助理解。8. 透過廣論理路,在心上用功,會放下很多憂慮,跳脫惡業。~大覺晨曦編輯部~
1. 戒是軌成出離之道。2. 學習了廣論才知道學佛是為了成佛。3. 思惟像煞車皮,能減慢隨順生死轉動的巨輪。4. 學習廣論能兼具意樂和加行,解決學習的矛盾與障礙。5. 矛盾來自於修學佛法過程中的障礙。6. 廣論是心靈的武功秘笈。7. 善知識自問自答是為了讓聽者聽到重點、幫助理解。8. 透過廣論理路,在心上用功,會放下很多憂慮,跳脫惡業。~大覺晨曦編輯部~
1.下面要用我們中國平常所慣用的幾樣東西作為印證,來說明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本書的特質,以及其重要性。用現在我們慣常用的所謂宗派,第一個是南山道宣律祖的所謂律宗,因為這是一切佛法的根本。那麼其次呢就是淨土,這是對我們現在來說最應機,而且它也含攝得最廣。再下面呢就是天台、賢首,也就是《法華經》跟《華嚴經》兩個來印證。2.不管你在任何情況之下,凡是佛法上的問題,乃至於各宗各派彼此之間,所不能解決的這個矛盾—說得更正確一點,就是我們修學佛法過程當中的那個障礙啊,都透過這一本論上面告訴我們這個確實的方法以後,圓滿地指導以後才解決,不管是淨除障礙也好,集聚資糧也好。3.人家一看這是密教的啊,下面他就不談了!實際上我當初的時候,也同樣地有這一種誤解,有這種誤解,不過我比較幸運,總算很快地能夠透過去了!一直等到我真正體驗到了以後,才發現本論之美。4.如何理解律宗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戒是善惡取捨的標準,造善業得樂果,造惡業得苦果,所以若能遵守戒律,造符順戒律的善業,現生就能感得快樂,來世能得人身,進而走上出離之道,得三乘之聲聞獨覺果位,或是獲得圓滿佛果位,所以是一切佛法的根本。5.還沒學習廣論以前,我們對念佛的信願行只有一點點粗略的了解,而且只是念而已,頂多想到念佛的目標是往生淨土。但當我們開始閲讀經藏對廣論有稍微理解,就會了解念佛的目標就是為了成佛。6.學佛是為了究竟離苦得樂,而道次第讓我們看到走成佛之道的整個次第,加上圓滿師承的加持,所以確定成佛是可行的。因此,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一本質正量圓次第無誤,能解決一切生命問題的寶典。~大覺晨曦編輯部
1.法尊法師,真了不起!那個時候在大陸上面,經過什麼樣的鬥爭,啊!沒有一個人不弄垮的,欸!他就是唯一的一個。不但他能夠圓滿地保持了這一身的外服,而且裡邊也是持得絕對清淨圓滿!居然沒有被鬥,這個是一個奇蹟啊!他臨終的時候啊,就這麼一點沒什麼事情。這種人都是高位的再來人,他的願力在這地方,生生世世救大家。2.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一個時代的發展要從師道尊嚴來看;有師道才能傳持教法,一個時代才能有未來。3. 要常常反問自己「爲什麽來這裏?」我們進到團體是來學習的,是想要承擔師長的志願,是被師父的慈悲精神、精彩的修心經驗及廣論浩瀚的調伏煩惱的理路所吸引。所以在承擔過程中,千萬不要被眼前的是非打敗,對境時忘失宗旨。要效學師父的精神,極度拓展自己的心胸與視野,向內調伏,去習慣跟和我思路、講話方式及處理問題都不同的人和平共處。4. 不走出來承擔護持團體的工作,不是沒煩惱,只是把煩惱藏起來了。我們要在團體裏,利用承擔的機會,透過別人,看到自己的不足與侷限,大家一起切磋琢磨,彼此學習成長。5.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要得到一個清淨的傳承,要具足很多的因緣。我們今天聽到的法,都是說法者、造論者、傳承者、譯者及所有護法們以悲智力和生命,不畏艱難,堅持換來的圓滿結果。所以我們要懷著深深的感恩心,珍惜每一個聞法的機緣。6、佛法傳持到我們,我們就要把佛法的未來擔在自己身上。我們認真修持,佛教才能住世、才有未來。我們將法珍惜在我心中,就是對佛教最真實的貢獻,也是對這麼多傳承祖師最深切的禮敬和感恩。~大覺晨曦編輯部
1. 學習廣論就要發大心,要把教法留在世間。 2. 每個人都要把承擔教法放在心上。 3. 效學師父精神:極度拓展自己的心胸與視野。 4. 習慣去跟和我思路不同的人和平共處。 5. 團隊作戰就要每個人都依律向內調伏。 6. 透過承擔互動才能看清楚自己的極限與侷限。7. 大乘道把心胸擴大了,越往前走人越多,越走越光明。 8. 學佛最重要的就是光復人心、改善生命。 ~大覺晨曦編輯部~
1. 宗喀巴大師一生當中,所最尊敬、得到最圓滿的教授的,就是那一位仁達瓦。他是無量通達無量教理、辯才無礙。不但如此,而且能夠如理正行,都照著這個佛經祖論,而把這裡邊深奧究竟的意義,都能夠抉擇出來,所以能夠使得一切諸佛菩薩歡喜,這麼了不起的人。 2. 宗大師最後又總的說明表示感謝,然後是回向;前面是啟請,現在一方面是感念,一方面是回向。我們平常修學佛法,都曉得前面是發願,到最後回向,一切都回向無上菩提,回向尊長、諸佛、眾生,他也是如此。 3.萬善根本從師出。當一個人有所成就時,會更加憶念師長的恩德;只看師長恩德而不見過失。因為看到善知識對他的恩德點點滴滴地改變了他的生命,對師長的感恩心就會如湧泉般,不會麻木不仁沒有感覺。 4.善知識對自己師長的功德如數家珍、至誠恭敬。在祂們眼裡,師長是最圓滿的至尊上師、是自己生命的根本、是自己所有幸福與歡樂的來源。祂對善知識非常渴仰,所以追隨善知識就是祂生命的目標。師、弟之間因此心心相印、水乳交融。 5、反觀我們,明明正在向全世界最頂尖的人學習,卻不清楚甚至經常忘記師長的恩德,內心無法生起榮耀感、幸福感及殊勝感。乃至見到善知識時,還有意無意躲得遠遠的。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善知識對我們生命的重要,因此不會以追隨善知識作為自己生命的目標。所以我們要透過修信念恩,把自己跟善知識之間的疏離感慢慢去除。 6、要時時注意自己生命以何為目標。若目標是發起菩提心,就會很想要造作菩提心的等流,因此會很在意有沒有每天發心,有沒有為他人拼却全力。亦會全面防護,不棄捨有情。若是沒有非常深刻、迫切和明晰的目標,就會隨著習性的感覺起落,陷入眼前的煩惱裡而忘失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