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0385 覺燈 (2025/01/24)
1. 眼識等世間見所緣的內涵只是虛妄欺誑的法,所以用凡夫的道理來解釋空性完全是不合理。 2. 《本生論》云:「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 3. 淨信不是盲目的,他會在一個合理猶豫的角度去抉擇。
Comments Off on 廣海明月0385 覺燈 (2025/01/24)
2025/01/25
1. 眼識等世間見所緣的內涵只是虛妄欺誑的法,所以用凡夫的道理來解釋空性完全是不合理。 2. 《本生論》云:「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 3. 淨信不是盲目的,他會在一個合理猶豫的角度去抉擇。
1. 佛法和外道最大的區別是空性: *「佛法最核心的內涵應該說是菩提心、是出離心、是空性,對不對?最區別於外道的是空性,外道就沒有理解空性啊!」 *「如果沒有親近善知識聽聞空性、思惟空性,那空性對於具有最高定這樣的人也是如同不存在一般,因為他不知道。」 *「空性是存在的,它存在於一切存在的諸法之上,而且透過我們的心是可以被證知的、可以被了解的——當然要經過道次第的修鍊,最重要的要善知識的指導,要親近善知識聽聞無垢的正法。」
1. 世間見只是依著世間共許的名言安立為量。 2. 五根所接觸到的世界是顛倒的,因為它不是世界真實的樣子。 3. 聖者的內心世界,對凡夫來說幾乎就是隱蔽法,就是幾乎完全看不到。
1. 用凡夫的道理講佛法會下地獄: 「『我們凡夫的道理,你講凡夫可以,跟人家打官司你可以打勝,講佛法的話你會下地獄。』為什麼用凡夫的道理講佛法的話會下地獄呢?在前面的講次從因果的角度我們講了有可能是具力業門,面對具力業門略作損益就會感得很大的惡果或者很大的福報,所以要非常非常地小心!這是一個從因果的角度來理解。」
1. 如果對境數數地遺忘法義,那常常串習就是解決之道。 2. 如果聽聞時能全神貫注抓住所破,相續裡再出現這種煩惱時,我們就能認識它而產生警覺心,然後就會「如樹應安住」。 3. 對善知識的信心和我們內心的虔誠,加上上師的悲心,這些力量合起來就會讓法義深刻在心上,反覆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