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7 不但要有好樂心,還要有正知見

1.善財童子經過文殊師利菩薩的指導,去求見大善知識,先開始是德雲比丘。然後下面再來經過所謂百城煙水,五十幾員大善知識。在這個裡邊真正的出家人很少,其他中間哪,都是在家人哦!而這個在家人當中還是各式各樣的人物都有的。還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人,乃至於我們說很莫名其妙的人。 2.善財童子因為受了文殊師利菩薩的教誡,他可以去參,我們可不行哦!那為什麼我們不行呢?還需要一個很重要的條件——你有沒有這個能力去辨別他,假定你沒有這個能力去辨別他的話,萬一弄錯了怎麼辦呢? 3.關於這個問題啊,在我們《菩提道次第廣論》當中說得很詳細了,所以修學佛法他不但要有這個好樂的心,還要有正確的正知見。 4.善財童子以十信滿心的見道位,依舊很謙卑地將文殊菩薩的指導時時放在心上,去求見很多大善知識。反觀我們自己,因為對行苦所攝的死苦及死後墮惡趣的痛苦思惟得太少,滿意於目前的生命狀態,很難真正生起病想,即便得到一點教授又容易得少為足。因此我們其實是很難像善財童子一樣去希求、尋找善知識的。 5.即便我們有機會像善財童子那樣參訪善知識,也肯定會從中看到諸多不配自己胃口之處,從而引發很多的憂悲苦惱及非禮作意。但是善財童子十信滿心,內心時刻處在很警醒的正知見之中。因此即便外界有很多喧雜、抱怨、非禮作意的聲浪,但對境時總能明現文殊菩薩的教授,從而遮蔽其他不正確的聲音。 6.如果我們能像善財童子一樣,內心一直處於皈依的續流當中,時刻保持正知正念,就如在大海中一直緊緊抓著救生圈。再加上善知識的加持引領,自己的善根能與善知識相應,自然就能很快穿越生死輪迴的大海。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1/27 不但要有好樂心,還要有正知見

2018/01/26 覺燈

1. 你真正要學這個的話,還需要接近善知識。 2. 要順著善知識的角度聽話、思惟。 3. 為什麼不能上進?因為對境的當下,我是不希求善知識的。  4. 不要覺得自己離成佛很遙遠,要承許自己是菩薩。 5. 要希求障礙完全淨除。 6. 努力向善知識靠近,認真成就依止法。 7. 我們能走上去,完全是佛菩薩悲心所使。 8. 一切所有苦,皆由自利生。一切所有樂,皆由利他生。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1/26 覺燈

2018/01/25 覺燈

1.因為善根不夠,慢心又強,容易對善知識厭惡又容易得少為足。 2.五拘礙:顧戀其身;顧戀諸欲;樂相雜住;闕隨順教;得微少善便生喜足。 3.修學佛法最後一關很難突破,叫得少為足。 4.我們應像向日葵一樣,善知識怎麼引導,就跟著怎麼轉。 5.沒有一件我造作的惡業佛菩薩是不知道的。 6.我今皆於彼等尊前,發露懺悔不覆不藏。從此制止防護不造。 7.靠近每一顆心,要非常細膩,因為他就像天書一般。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1/25 覺燈

2018/01/25 三十五佛懺 : 真心懺悔,從此制止防護不造

1.拜懺時要抱持這樣的一個決心:對今生、前生、無始生死以來,一切輪迴受生的惡業,我們今天都要把它懺了。不管我過去的日子過成怎樣,今天就要讓暇滿產生最大的意義!要趁暇滿人身時,要努力的繼續保有此生,乃至下一生的增上生,以避免墮到八無暇而障礙我們修學佛法。 2.一切惡業,不管是自作教他,或者見作隨喜,有諸佛世尊全部都為我作證。佛菩薩是悉知悉見的,想對衪覆藏是沒有用、沒有意義的。所以在懺悔時,要有一個徹底把惡業全部都罄盡無餘的一個鬥志。 3.懺其前愆,悔其後過。懺悔除了懺除已造惡業之外,更進一步是努力防護之後不再新造。否則一直懺悔,一直造,一直懺悔,那不是真心懺悔,所以要努力去做到從此制止,努力的去防護不造。這個造惡業的心要很小心的去防護它。 4.我們對自己造業有無多寡的判斷很侷限,也並不清楚,如小時候或學佛前惡業已造了很多但並不 知道。或因我愛執的緣故,對自己所造的想覆藏,不想全心依靠唯一能救我的佛菩薩。透過善知識的引導,回憶反省所造,慢慢地反省越來越深入、進而改變自己的等流習氣,會去注意自己身口意的造業,而防護它。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1/25 三十五佛懺 : 真心懺悔,從此制止防護不造

2018/01/25 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

1.文殊師利菩薩指導善財童子說:「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這是總綱。下面,「求善知識勿生疲懈」,這第一個。「見善知識勿生厭足」,第二個。「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這是第三點。「於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第四點。 2.「求善知識勿生疲懈」:整個看似辛苦尋覓善知識的過程,其實是在增《盛》弟子對善知識和法的希求心,能幫助弟子更迅速集資淨障。所以我們找尋善知識時決不要生疲懈心,不要覺得我可以依賴書本網路等自己學,不想依師。乃至善知識送上門來,還不一定願意。這都是慢心特別強,不具弟子相的表現。 3.「見善知識勿生厭足」:善知識會針對我們的根器,用很多善巧方便幫我們集資淨障,可我們學到一點,就覺得夠了;隨便做一點,就覺得麻煩得要命。但要求一切智智,一定要廣學多聞,從各方面集資淨障。所以見到善知識後,千萬不要覺得厭煩,不能得少為足。 4.「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親近善知識的目的是向祂求學,得到圓滿的教法。所以必須要隨順善知識的教誡,先把教法建立在自己心中,聽懂、受用後再去行持。這樣一步步隨順善知識的引導,一步步往上跨,才是達到一切智智,求佛果必須要的條件。 5.「於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因為我們根性不同,善知識會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便淨除我們不同的障礙。但祂使用的種種善巧方便,不是我們所能了解的,只觀外相,我們甚至會覺得有問題。所以,千萬不可把善知識的善巧方便當成過失。 6.《瑜伽師地論》上面,說我們修學佛法有五重障礙(顧戀其身、顧戀諸欲、樂相雜住、闕隨順教、得微少善便生喜足)。前面這幾重,都是對世間放不下;最後一個,我們能把世間放下了,真正去修學佛法的時候,那時候有一個什麼啊?得少為足。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1/25 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