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4 覺燈
1、理路就是建立在一個嚴密思路上的離苦得樂之路。2、「思路」是我們需要最最注意的一件事情。 3、師父非常非常強調動機。做事情,我們懷著什麼樣的動機? 4、師父就想要我們離苦得樂。5、想要離苦得樂只是自私地關注自己是不可以的,一定要捨自愛他。6、聽老師教誡,要經常想想,老師這裡最想要教我們的是什麼?7、凡事責之於人則天下大亂,反求諸己則天下太平。8、憶師恩法會就是老師對我們怎麽修信念恩非常善巧的引導。 ~大覺晨曦編輯部~
1、理路就是建立在一個嚴密思路上的離苦得樂之路。2、「思路」是我們需要最最注意的一件事情。 3、師父非常非常強調動機。做事情,我們懷著什麼樣的動機? 4、師父就想要我們離苦得樂。5、想要離苦得樂只是自私地關注自己是不可以的,一定要捨自愛他。6、聽老師教誡,要經常想想,老師這裡最想要教我們的是什麼?7、凡事責之於人則天下大亂,反求諸己則天下太平。8、憶師恩法會就是老師對我們怎麽修信念恩非常善巧的引導。 ~大覺晨曦編輯部~
毗尼(又稱戒、律、別解脫)一藏,即三藏中的律藏,其主要內容是講戒律的開遮持犯以及輕重因緣。開,指允許、開許、可以這樣做;遮,指禁止,戒律所不允許的;持是持守戒律;犯是違犯戒律。判斷戒律的持犯要考慮持戒者當時身、語、意輕重不同的因緣。不是單純從律條的文字上來判斷的,要考慮其背後的因緣。《南山律在家備覽》的宗體篇指出律學的主體分為戒法、戒體、戒行、戒相。有了法、體、行、相,才是完整的戒。「聖人制教名法」:佛陀為何要制戒?戒是軌成出離之道。要知道戒律並不是繩索,並不是要捆綁我們,讓我們變得不自由。佛陀制定戒律是因為悲憫眾生,要幫助我們保護身口、調伏心性,從三界生死輪迴中解脫出來。「納法成業名體」:什麼時候產生戒體?當在具相的善知識面前,如法地受納戒法於心,此所受納的法體,叫作戒體。所謂戒體,就是防非止惡的心種,是心中升起的謹慎、恐懼、防護的力量。「依體起護名行」:讓我們在生死中不斷流轉的就是惑、業。受戒就是要遮止惡行,積極造集善行,因為善業會讓我們感得上升、惡業則會感得墮落。所以我們受戒之後,照著聖人教的戒法,非常小心、謹慎地行持,是名戒行。「為行有儀名相」:為了讓我們的行為有種種的軌道及威儀,所以規定了種種表現出來的行相。由於這樣的行,一定有相應的相,這才是戒相。 重點二、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為什麼受戒1、究實說來,你為什麼要出家,為什麼要受戒,戒是什麼,一一應該很具體明白地了解呀!結果呢,由於現在我們不了解這個道理,所以往往就是雖然作了這個行相,得不到真正的這個好處啊!這個是很容易、很容易犯的這個一種狀態,一種狀態。2、因為先頭並沒有真正如理地學,然後呢了解這個內涵;也不去廣泛地、多方面地去參訪、咨詢,因此受的時候啊,不曉得受些什麼。所以或者像根本眼睛瞎的一樣,或者夢當中一樣,只是結一點緣!3、我們受戒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受戒。當我們受戒時,要想到這是佛陀為了悲憫我們而立下的戒法,是要幫助我防護身口、調伏心性,是軌成出離之道;並且我所受的戒是與十方三世諸佛及賢聖僧一樣的戒條。如能這樣思維,就能策發自己受戒的意樂。4、要受戒一定要先找到具相的善知識,其持戒的功德值得敬仰、其對三寶的淨信心值得皈依。有了好的師長,弟子自己還要夠條件,要如理如量地學習戒的內涵,戒才能持守得越來越清淨。當我們能更深廣地學習戒的內涵、心能緣得更廣時,得到的功德就會更大。5、學戒的關鍵不在外相的行持,而在於必須完整地了解法體行相。在有正知見的情況下,才能完整地行持戒律。正因為我們對內涵了解不清、不知如何用功,南山律宗的祖師們才因悲心而為我們做了很多詳細的著述與解釋。我們若能依其行持,一生就不會空過。6、《三十五佛懺》有如此清淨、完整、明確的教授傳承,依照它修行一定能得到成就!因為傑仁波切、很多祖師就是這樣拜懺,證空性、示現成佛了。我們要用心深深地領悟《三十五佛懺》到底給我們生命帶來了什麼。 ~大覺晨曦編輯部
1.出家是為了出生死之家,受戒是為了軌成出離之道。2.戒律不是繫縛我們的繩索,而是是非取捨的準繩。3.戒的宗體分為戒法、戒體、戒行、戒相。4.所謂戒體,就是防非止惡的這個心種。5.聖人制教名法,納法成業名體,依體起護名行,為行有儀名相。6.受戒就是要遮止惡行,積極造集善行。7.由於我們不了解道理,所以往往作了行相,卻得不到真正的好處!8.要受戒一定要先找到具相的善知識,弟子也要如理如量地學習戒的內涵。 ~大覺晨曦編輯部~
1、當初弘一大師剛開始學的時候,他廣學各部的律,最後他發現「說一切有部」最完整,所以他很歡喜,一心想學。一直等到後來,他見到了這個南山所謂一宗的真正殊勝的地方以後,他才深深感覺得這個懺悔。2、師父先引大乘八宗幫助我們會通漢藏,然後先深入說明南山律一宗。因為南山律宗特重學戒及持戒,透過其開權顯實融通律學,方穩固了戒作為三乘(聲聞、獨覺、菩薩)共基的基礎。並且南山律宗強調持戒最重要的是正知見,而非單純從行相上面來判斷持犯。3.第一個呢,就是戒本身是三乘的共基,而一般說起來,它只是限在這個小的部分。譬如我們現在來說,不管你將來最後完成的教育是如何,一定從小學開始,所以戒本身呢就等於說那個小學的部分。4.持戒開權顯實不同,所證得的果位會有所不同,但主因是發心與目標不同。其實真正的持戒,將發心意樂把穩,遇到與善知識見解不同時,向衪求證再好好修持,是可以達到大乘圓滿的佛果位。5.那麼另外一點呢,就是正知見,正知見。這個因為以律來談律,譬如說戒學來談戒學,戒學是特別重在行持的。…而平常人是往往只從那個行相上面來判斷他的持犯,因此不大容易了解這個義解的重要,而忽視這個義解。卻不知道沒有義解,根本就談不到這個律。6.我們通常有個誤解,認為戒是修的部分,不側重見解、不須聞思,其實有正知見非常重要。只有透過聽聞、學戒,才能如理如量地認識戒的法體行相,對戒律行持才可能有正確的判斷。所以有了信心,見解也很重要,否則只憑外相判斷對錯,會落入「如言而取」的相狀,無法了解背後種種因緣。~大覺晨曦編輯部
1.戒本身是三乘的共基。2.發心目標、意樂把穩了,透過跟善知識求證去印證,好好修行,同樣是持戒,一樣可以到大乘圓滿的佛果位。3.透過持戒的學習,真正要的是大乘的佛果位。4.真正要能夠判斷戒律,正知見非常非常的重要。5.如理如量的持戒,一定具足法、體、行、相。6.練習每天看到一個人的進步。7.沒有義解,根本就談不到律。8.認知錯誤,就是障礙。 ~大覺晨曦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