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7 師父帶給我們離苦得樂的理路

1、從我們每一天睜眼到閉眼、乃至一生的開始到結束,離苦得樂的需求從未停止過。但如果我們回到內心去省思自己生命中對苦樂的慣性認知時,會發現自己可能習慣性地從當下的、感受上的或果相的呈現上去理解、討論苦樂問題。2、事實上,要討論苦樂一定要探討苦樂的因,因改變了,苦樂的結果也就改變了。而因能不能改變則取決於這個因的特質。苦樂的因是眾緣聚合的,是沒有自性的,因此有可以改變的可能性。如果能看到這個特質,就能带給我們希望。那我們怎麼去改變苦樂的因呢?3、我們對苦樂最直觀的依憑就是感受,感受源自根境識三者的和合。然而並不是外境如何我們就得如何,除了這種最本能、最直觀的由外境引發的苦樂感受之外,還有非常關鍵的另一條路的存在——我們內心對於境界的認知與安立,也就是我們的見解。4、正確的見解源自正確的理路。在解決苦樂問題的理路中,佛教的根本宗義,就是最著名的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些都源於觀待緣起而生的這樣一個見解,其實也就是緣起見。緣起見又包括業果見與空正見這兩個正見。5、如果深信業果見就會遵行十善業道,乃至能持守戒律,在更細緻的層面上實踐業果見,就能感得人天殊勝的果報。這不僅意味著相對三惡趣更少的痛苦、更多的快樂,更意味著可以生生增上,從而可以有更好的修習、實證空正見的資糧。如果我們能夠確切地了解空性見的話,就將永遠地超越輪迴,斷除其中的種種痛苦。6、理路就是建立在嚴密思路上的離苦得樂之路。這一生我們能值遇師父、值遇廣論,就是在數十年如一日的訓練我們的理路,讓我們不會只限于從感官上去認識外境和反應,而能更進一步去思維,乃至有一天觀察我們所執的境、乃至能執的「我」有沒有可能是不存在的。~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7/12/17 師父帶給我們離苦得樂的理路

2017/12/17 衝突矛盾的價值

1.所以我在介紹諸位這樣圓滿的教法之前,關於這一點我要說明一下。所以要用剛才我們說的所謂律、淨、天台、賢首,包含了整個的我們中國所傳的這個大乘的內涵,來介紹、來印證,經、論等等。2.師父學廣論之後,佛法的總相都解決了。修學佛法過程之中的障礙都透過廣論告訴我們確實的方法,圓滿的指導後都獲得解決。所以廣論雖重,但師父總是把廣論帶在身旁像百科全書一樣。3.佛法已經這麼圓滿師父還要用許多經論來驗證,因為師父的悲心因應我們的根基,運用我們中國平常所慣用的經論等來作為驗證。並且透過這個方式來讓我們正確了解廣論的特質和重要性,所有方便善巧說都是為了利益我們。4.目前我們常常看見這個密教有很多地方亂。首先我們要了解,這個不能代表它自己本身的錯誤。譬如說,現在有很多人冒了這孔夫子的招牌,你說這是孔老夫子的錯嗎?當然不是!同樣的佛法裡邊也是如此,那麼我們唯一的去判別它的是非的話,應該了解它真實的內容,這是很重要的一點!5.多半人以為廣論是密教的,是由於先入為主、不認識產生的錯誤判斷,所以不認識要先了解,有疑當往問,再做判斷。6.衝突矛盾,讓我們看到彼此的看法不同,要先了解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看法,藉此打開自己的格局,看到自己的侷限和執著,透過這個過程,心量、視野增廣,正是大家學習溝通的時間。~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7/12/17 衝突矛盾的價值

2017/12/15 廣論是理路打造的鎧甲

1.下面要用我們中國平常所慣用的幾樣東西作為印證,來說明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本書的特質,以及其重要性。用現在我們慣常用的所謂宗派,第一個是南山道宣律祖的所謂律宗,因為這是一切佛法的根本。那麼其次呢就是淨土,這是對我們現在來說最應機,而且它也含攝得最廣。再下面呢就是天台、賢首,也就是《法華經》跟《華嚴經》兩個來印證。2.不管你在任何情況之下,凡是佛法上的問題,乃至於各宗各派彼此之間,所不能解決的這個矛盾—說得更正確一點,就是我們修學佛法過程當中的那個障礙啊,都透過這一本論上面告訴我們這個確實的方法以後,圓滿地指導以後才解決,不管是淨除障礙也好,集聚資糧也好。3.人家一看這是密教的啊,下面他就不談了!實際上我當初的時候,也同樣地有這一種誤解,有這種誤解,不過我比較幸運,總算很快地能夠透過去了!一直等到我真正體驗到了以後,才發現本論之美。4.如何理解律宗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戒是善惡取捨的標準,造善業得樂果,造惡業得苦果,所以若能遵守戒律,造符順戒律的善業,現生就能感得快樂,來世能得人身,進而走上出離之道,得三乘之聲聞獨覺果位,或是獲得圓滿佛果位,所以是一切佛法的根本。5.還沒學習廣論以前,我們對念佛的信願行只有一點點粗略的了解,而且只是念而已,頂多想到念佛的目標是往生淨土。但當我們開始閲讀經藏對廣論有稍微理解,就會了解念佛的目標就是為了成佛。6.學佛是為了究竟離苦得樂,而道次第讓我們看到走成佛之道的整個次第,加上圓滿師承的加持,所以確定成佛是可行的。因此,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一本質正量圓次第無誤,能解決一切生命問題的寶典。~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7/12/15 廣論是理路打造的鎧甲

2017/12/14 要常常反問自己「爲什麽來這裏?」

1.法尊法師,真了不起!那個時候在大陸上面,經過什麼樣的鬥爭,啊!沒有一個人不弄垮的,欸!他就是唯一的一個。不但他能夠圓滿地保持了這一身的外服,而且裡邊也是持得絕對清淨圓滿!居然沒有被鬥,這個是一個奇蹟啊!他臨終的時候啊,就這麼一點沒什麼事情。這種人都是高位的再來人,他的願力在這地方,生生世世救大家。2.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一個時代的發展要從師道尊嚴來看;有師道才能傳持教法,一個時代才能有未來。3. 要常常反問自己「爲什麽來這裏?」我們進到團體是來學習的,是想要承擔師長的志願,是被師父的慈悲精神、精彩的修心經驗及廣論浩瀚的調伏煩惱的理路所吸引。所以在承擔過程中,千萬不要被眼前的是非打敗,對境時忘失宗旨。要效學師父的精神,極度拓展自己的心胸與視野,向內調伏,去習慣跟和我思路、講話方式及處理問題都不同的人和平共處。4. 不走出來承擔護持團體的工作,不是沒煩惱,只是把煩惱藏起來了。我們要在團體裏,利用承擔的機會,透過別人,看到自己的不足與侷限,大家一起切磋琢磨,彼此學習成長。5.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要得到一個清淨的傳承,要具足很多的因緣。我們今天聽到的法,都是說法者、造論者、傳承者、譯者及所有護法們以悲智力和生命,不畏艱難,堅持換來的圓滿結果。所以我們要懷著深深的感恩心,珍惜每一個聞法的機緣。6、佛法傳持到我們,我們就要把佛法的未來擔在自己身上。我們認真修持,佛教才能住世、才有未來。我們將法珍惜在我心中,就是對佛教最真實的貢獻,也是對這麼多傳承祖師最深切的禮敬和感恩。~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7/12/14 要常常反問自己「爲什麽來這裏?」

2017/12/13 我們的生命以何為目標?

1. 宗喀巴大師一生當中,所最尊敬、得到最圓滿的教授的,就是那一位仁達瓦。他是無量通達無量教理、辯才無礙。不但如此,而且能夠如理正行,都照著這個佛經祖論,而把這裡邊深奧究竟的意義,都能夠抉擇出來,所以能夠使得一切諸佛菩薩歡喜,這麼了不起的人。 2. 宗大師最後又總的說明表示感謝,然後是回向;前面是啟請,現在一方面是感念,一方面是回向。我們平常修學佛法,都曉得前面是發願,到最後回向,一切都回向無上菩提,回向尊長、諸佛、眾生,他也是如此。 3.萬善根本從師出。當一個人有所成就時,會更加憶念師長的恩德;只看師長恩德而不見過失。因為看到善知識對他的恩德點點滴滴地改變了他的生命,對師長的感恩心就會如湧泉般,不會麻木不仁沒有感覺。 4.善知識對自己師長的功德如數家珍、至誠恭敬。在祂們眼裡,師長是最圓滿的至尊上師、是自己生命的根本、是自己所有幸福與歡樂的來源。祂對善知識非常渴仰,所以追隨善知識就是祂生命的目標。師、弟之間因此心心相印、水乳交融。 5、反觀我們,明明正在向全世界最頂尖的人學習,卻不清楚甚至經常忘記師長的恩德,內心無法生起榮耀感、幸福感及殊勝感。乃至見到善知識時,還有意無意躲得遠遠的。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善知識對我們生命的重要,因此不會以追隨善知識作為自己生命的目標。所以我們要透過修信念恩,把自己跟善知識之間的疏離感慢慢去除。 6、要時時注意自己生命以何為目標。若目標是發起菩提心,就會很想要造作菩提心的等流,因此會很在意有沒有每天發心,有沒有為他人拼却全力。亦會全面防護,不棄捨有情。若是沒有非常深刻、迫切和明晰的目標,就會隨著習性的感覺起落,陷入眼前的煩惱裡而忘失發心。  

Comments Off on 2017/12/13 我們的生命以何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