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7 師父帶給我們離苦得樂的理路
1、從我們每一天睜眼到閉眼、乃至一生的開始到結束,離苦得樂的需求從未停止過。但如果我們回到內心去省思自己生命中對苦樂的慣性認知時,會發現自己可能習慣性地從當下的、感受上的或果相的呈現上去理解、討論苦樂問題。2、事實上,要討論苦樂一定要探討苦樂的因,因改變了,苦樂的結果也就改變了。而因能不能改變則取決於這個因的特質。苦樂的因是眾緣聚合的,是沒有自性的,因此有可以改變的可能性。如果能看到這個特質,就能带給我們希望。那我們怎麼去改變苦樂的因呢?3、我們對苦樂最直觀的依憑就是感受,感受源自根境識三者的和合。然而並不是外境如何我們就得如何,除了這種最本能、最直觀的由外境引發的苦樂感受之外,還有非常關鍵的另一條路的存在——我們內心對於境界的認知與安立,也就是我們的見解。4、正確的見解源自正確的理路。在解決苦樂問題的理路中,佛教的根本宗義,就是最著名的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些都源於觀待緣起而生的這樣一個見解,其實也就是緣起見。緣起見又包括業果見與空正見這兩個正見。5、如果深信業果見就會遵行十善業道,乃至能持守戒律,在更細緻的層面上實踐業果見,就能感得人天殊勝的果報。這不僅意味著相對三惡趣更少的痛苦、更多的快樂,更意味著可以生生增上,從而可以有更好的修習、實證空正見的資糧。如果我們能夠確切地了解空性見的話,就將永遠地超越輪迴,斷除其中的種種痛苦。6、理路就是建立在嚴密思路上的離苦得樂之路。這一生我們能值遇師父、值遇廣論,就是在數十年如一日的訓練我們的理路,讓我們不會只限于從感官上去認識外境和反應,而能更進一步去思維,乃至有一天觀察我們所執的境、乃至能執的「我」有沒有可能是不存在的。~大覺晨曦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