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辯論提心力,越抬越起勁:
為什麼要用辯論的方式來學習呢?師父說:「越抬越起勁,越沖越起勁,這個勁就提起來了。」這個「勁」就是你投入到你所學的東西的那種心力。如果用這種討論的方式,兩個人開始辯的時候,很顯然你不可能散亂、昏沉,也不可能不專注。你必須全力以赴投入對方丟給你的問題,或者你問難對方的問題。大家都會在那一刻,把所有生命的力量都用到跟對方討論的那件事上。
2. 心懷正確動機,深入探討真理:
辯論之所以能夠深入有幾個原因,有一個就是雙方都要懷著正確的動機,不是為了爭個是非、對錯。雖然還是有是非、對錯,但它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競爭,而是希望透過辯論,不要「復乏理辯教義力」,要深入探討佛菩薩、祖師的意趣。這種辯論到最後才不會變成是只爭勝負、人我是非,它變成了大家一起探討真理。
3.自心相狀與師長贊許的行相差異極大:
我們生活中都有被問難或找人理論的經驗,其過程和僧團內的辯論有很多相似之處。但相較於師長所贊許的正確行相——贏時不驕,輸時亦禮敬甚至感恩對方,我們的現行往往是,贏時態度強硬,要對方徹底服輸認錯;輸了則火冒三丈,認為對方強辭奪理,給我難堪。這背後的原因,在於我們辯論動機不正確或忘失了辯論的目的。
4.辯論不為爭輸贏,要安立正確動機:
辯論是為了能更深入地探討真理,不是為了爭輸贏。我們若能視挑戰我的人為修行助伴,以求教的心態面對問難,則贏時不會驕傲,甚至會自省、懺悔自己的言辭是否會傷害對方,並及時消除負面情緒。縱使輸了,仍會深感受用,歡喜虛心地接受對方的賜教,感恩他幫我擴展思路,使我對辯論心生好樂。這樣,不論輸贏,自己內心都很清涼、歡喜。
5.心念師恩,虛心受教:
師父應著我們「跟人理論就比較容易來勁」的特性,三十年前就善巧地將此轉化成以研討班的方式學習。但辯論一定要安立好正確的動機,抱以:對方賜教我受教、虛心求教的動機來討論,則不論輸贏都會有所收穫、思路亦更寬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