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後究竟決定成佛,但成佛時間天差地遠:
究竟成佛——這是《法華經》提出的觀點。但是成佛的時間上來說,那卻是從種下這個種子到最後圓滿的時候,不曉得要經過多長多遠的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而《華嚴經》裡舉的例子是善財童子十信滿心,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生取辦。這個差得天差地遠,這個差得太遠、太遠了!
2. 未成佛前長劫都在受無邊大苦:
《法華》跟《華嚴》說的都是最後究竟決定成佛,但兩者講述的成佛時間差異極大。若走了遠路,不只是慢了絕端久的時間,而且在這樣天文數字的漫長時劫裡,極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惡道受無量無邊的大苦。所以如果能選擇,絕對要選擇快速的近路,絕不可能想要慢慢來。所以關鍵是我們應思惟成佛時間上的絕大差異,生起走近路的希求心。
3. 遵照善知識的教授,就是成佛近道:
每一步都踏在正確的路上,就是走最快的路。但我為了成佛而淨罪集資的所有努力當中,是否每一步都有真正累積到資糧,走在正確的歷程上呢?事實上,我自己絕對看不清楚路程,也不知道標準。所以要走成佛近路,必須遵照善知識的教授,以善知識的標準為抉擇、行持的依據,並再再與善知識確認自己是否走對路了。
4.我們易被感受欺誑,走上岔路,吃盡苦頭:
善知識的引導,就是引導我們把握每個因緣,善巧運用每個法類觀察自心,如理抉擇,把我從岔路上拉回來,不繞遠路。但即便我已經跟隨善知識學習,以理智抉擇出正確的近路,但在境界現起的當下,仍容易被自己的感受欺誑,跟隨自己的經驗、感受,偏離善知識指出的我應該行的正道,走上岔路,在惡趣長時受無邊大苦。
5.發願以善知識的引導為依歸:
我們從成佛近路上岔開的因,多半存在於自己的身心上,所以我們需要時常自我檢查,不斷對善知識修信念恩,並發願:當值遇善知識指導時,我能堅持以善知識的指導為依據,不以自己的感受為標準,並能不斷向善知識回報,確認自己走在最究竟離苦得樂的近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