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5 在教育中學習 永遠不要放棄

1. 師生、親子之間好像一直在對抗:
教育的過程是一個辛苦跋涉的過程。因為我們永遠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但卻發現孩子好像永遠達不到這一期望。乃至於我們自認為已放低標準,搭起梯子,可對方還是覺得很難。於是師生、親子之間好像一直在對抗,教育因此成為一個試圖在永恆對抗的矛盾中尋找平衡點的過程。

2. 若不能保持理性,就容易變得急功近利:
當發現孩子在他的難點上止足不前時,我們上天入地想要尋找一個方案,讓他快點透過急流。過程中,若不能保持理性,就容易變得急功近利,很著急地想要壓迫對方在短期內做出很大的改變。但沒有人喜歡被壓迫,而且改變也需要時間,所以我們的意圖通常都以失敗告終。其結果就是我們心力消沉,對自己失望,也對孩子絕望。

3. 找出我們感覺絕望背後的邪宗:
我們會對孩子絕望,是因為我們覺得他進步太慢,達不到我的要求,可進步慢也是在進步。更何況,孩子在我們期望的部分不如人意,可在其他方面仍有他的亮點與優點。只是因為雙方的價值觀不一致,所以我們覺得他不行。若我們看不到孩子的進步,無視他的亮點,只是一味逼迫,最終只能把孩子一點點逼到絕望,以致放棄學習、放棄自己。

4. 負起應承擔的責任,不能因絕望就放棄:
絕望感會讓我們想放棄一個孩子,或換人教他。但孩子面前只有我們,既然現實是換不了的,就努力改善,把該負的責任承擔起來。並且,對人類居住的環境及在其中居住的生命都變得更好,我們是有一份責任的,千萬不能用一個不負責任的心態,隨便放棄。更不能因為孩子不夠成熟,我們就用同樣不成熟的方式去對待他們。因為我們造的業最終都會反過來成熟在我們身上。

5. 在教育的過程中被教育:
老師和家長很難當,因為在身為教育者的同時,也有被教育者的身份。在教育與被教育的鏈條中,要始終抱持學習的心態,努力保持一種理性的態度,在長遠生命教育的河流當中,看待我們遇到的事情,並在跟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學習聽懂他的心意,看到他的亮點,幫他跨過難關。當我們負起自己的責任,慢慢把一個孩子帶好後,他是會回過頭來關心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