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3 歡喜聽聞師長介紹,發願學習諸大教典

1.《釋量論》的主要所詮: 《釋量論》,是法稱論師所造,主要的所詮就是「推理八句義」:「正現前識」、「相似現前識」;「正比量」、「相似比量」;「正能破」、「相似能破」;「正能立語」、「相似能立語」,是說自己透過比量了解取捨,進而現證,之後再透過能破與能立語令他人了解。 2. 《現觀》闡釋了《般若經》的隱義現觀道次第: 《現觀莊嚴論》是至尊慈氏所造,是無著菩薩到天上聽至尊彌勒講的,主要是講「八事七十義」,清楚地闡釋了《般若經》的隱義現觀道次第。它提出了我們最終的目標──獲得一切相智;進而修行正等加行、頂加行、漸次加行、刹那加行,最終會獲得果位的法身。 3.《阿毗達磨集論》與《俱舍論》為《上下部對法》: 《阿毗達磨集論》也是無著菩薩所造,又名《上部對法》。它是從大乘共通宗義的角度,解釋了五蘊、四諦、三藏、修道的補特伽羅等諸法的名相。《俱舍論》是世親菩薩造的,又名《下部對法》,主要是從有部宗的角度,解釋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乃至靜慮等諸法名相的內涵。 4.《律經根本文》闡釋如何受持與守護戒律: 《律經根本文》尚無漢譯本,是功德光論師所造的。它將律典中的內涵編排為三個部分:第一個是未得戒者如何才能受戒;第二個是已得戒律者如何守護;第三個是假設不慎違犯,應如何懺悔還淨。 5.《經莊嚴論》與《寶性論》為天書: 《經莊嚴論》與《寶性論》,皆為至尊彌勒造的,慈氏五論之一。前者引用了許多佛經,廣泛開示道的扼要。後者從中觀宗的角度抉擇心無諦實,闡釋了心之上的空性即是如來藏,所以一切眾生皆可成佛。

Comments Off on 2018/08/23 歡喜聽聞師長介紹,發願學習諸大教典

2018/08/22 發願學習二勝六莊嚴的教典著作

1.對境認真思惟業果,更加虔敬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功德是很大的!但我們往往覺得:為什麼皈依三寶後,我還是會遇到病痛等種種困難?對此,博多瓦大師在《喻法集》中指出,事實上,這可能都是由於皈依三寶而重業輕報。所以遇到了不順心的事,不應怪三寶,要更加的虔敬三寶,更加思惟深信業果道理。 2.以祖師大德為榜樣,立定高遠志向: 師長講述祖師大德們的傳記、行誼,就是要開闊我們的視野跟胸襟。以他們為榜樣,引發我們立高遠的志向、目標。祖師大德們思考的都是教法的傳承,所以透由他們的目光,去看待很多事情的抉擇的時候,是會超脫我們現在這種自己小小的眼力看出去的視野的。 3.宗大師以講述「依止法」的成就為大家做道次第聞法前行: 大師在等待弟子來聞法的頭三天裡面,是先跟大家講述密勒日巴尊者和馬爾巴尊者的一些教言。兩位尊者皆是依師的典範,當生刻苦修行,最後即身成佛。大師以講述兩位尊者的教言,呼應道次第的第一個鐵門檻:『依止法』,來策勵我們要一起努力跨越。 4.僅聽聞經典名稱,亦應努力發願要學習: 當聽到這些論典的名稱時,要好好的發願,希望自己這一生,乃至於來生,可以學到這些能夠引領我解脫生死、超越輪迴苦海的精彩的論典。 5.沒有師長慧眼,我們看不出經論的殊勝: 因《釋量論》等論屬辯論格式或描述理路的模式共內外道,所以過去藏區學者因沒有認清楚它的殊勝和重要性而發生誤解。但宗大師以清淨無垢的觀察智,詳細地觀察和探索《集量論》與《釋量論》,對法稱論師的學說和理路猛烈地生起了不可抑制的無限的信仰。讀到時是汗毛直豎,止不住地「信淚長流」。就像師父當年,看出了《廣論》的殊勝,為我們做引導。否則以我們平庸的智慧,根本看不到經論裡面是直通空性和解脫的道次第理論! 6.因明、攝類學的理路,都是直接通向最後空性解脫的: 認真的持文殊咒求智慧,當然很好!可是如果有機會讀攝類學,其每一個理路都是直接通向最後空性解脫的。哪怕僅一個理路,有因緣去聽聞、思惟、學習,都比讀誦、持咒利益更大!

Comments Off on 2018/08/22 發願學習二勝六莊嚴的教典著作

2018/08/21 師弟相應的默契,要從平常練起

1. 弟子馬上虔誠祈請,大師應許宣講論典: 大師三十三歲,有一天晚上,談到四難論師釋迦獅子,在一座中同時宣講十一部論,非常感慨。這個時候格西夏敦等人是很聰明的,就馬上祈請:「希望大師可不可以也像往昔那樣宣講那麼多的論典呢?」宗大師答說:「我如果稍加努力的話,應該能講那麼多論!」可以想見當時很多弟子圍在宗大師旁邊的那種激動啊!都在虔誠地祈請。然後,宗大師居然答應了! 2.善知識來到這個世間,就是要告訴我們標準: 善知識講述祖師大德講法的盛況,是為了告訴我們正法盛況及聞思的標準,策發我們的希求心,提升我們的眼界、壯大我們的膽量與志向。我們知道了標準,就不會困於眼前的蠅頭小利;我們有了膽量與志向,能隨喜發願,就會留一份心,向著這個方向去造作、努力。待機緣成熟,自然就能成辦。 3.事先練習、作意、做準備, 親近善知識: 當師長有想要講法的願望時,弟子要相應隨轉,馬上希求、祈請。師弟相應,兩相合和。但這需要師弟之間的默契,而這種默契來自於平常就要做好前行準備,時常練習揣摩師長的意趣,作意思維,珍惜善知識可能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每一分鐘。否則機會來了,我們卻因為沒準備或害怕而啞口無言,錯失了親近善知識、請轉法輪的因緣。 4.不是善知識不講法,而是弟子不希求: 法是從恭敬中求、從希求中來的。我們這一生,能聽多少部論,關鍵不在善知識,而在自己的希求心。因為善知識本來就有傳講這些法的能力,但「未請不應說」,我們不希求,善知識也無法講。若有機緣參與大的法會,哪怕聽不懂坐在那裡,也要高興,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5.有理想,生命就會不停的提升: 一天聽講17部論,不在乎現在我們做不做得到,而是一定要有理想——為了振興佛法,為了正法久住,而護持正法、修學正法。有了這個理想,哪怕現在做不到,我們還是有機會慢慢增上,看到生命不停的提升。

Comments Off on 2018/08/21 師弟相應的默契,要從平常練起

2018/08/20 師弟相應,弟子立即勸請,師長慈悲宣說

1.弟子馬上虔誠祈請,大師應許宣講論典: 大師三十三歲,有一天晚上,談到四難論師釋迦獅子,在一座中同時宣講十一部論,非常感慨。這個時候格西夏敦等人是很聰明的,就馬上祈請:「希望大師可不可以也像往昔那樣宣講那麼多的論典呢?」宗大師答說:「我如果稍加努力的話,應該能講那麼多論!」可以想見當時很多弟子圍在宗大師旁邊的那種激動啊!都在虔誠地祈請。然後,宗大師居然答應了! 2.大師閉關研閱經典準備講法: 所以在那個月的初十到月底,宗大師就進入了閉關——閉門閱讀經典,開始研閱經典做詳盡地準備。在月底的那一天他就出關了。大師就把所有的經論都綁起來擺好,然後就開始講。格西拉說大師講法的時候也沒看書,這已經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了! 3.求法心切,竭盡全力前來聽法: 在初一,他要開始講法的時候,桑浦那邊有很多具有希求心的三藏法師、持教者,一聽說大師要開始講十五部論啊,都想要來,大家就很希望宗大師能夠等他們。如果聽說有傳法——十五部論,那我們可能坐飛機的、坐船的、騎腳踏車的、跑步的可能都想來,因為實在是太殊勝了! 4.弟子相應,師長等候開講: 所以,大師就等了。再往後三天他是怎麼等的呢?就講了密勒日巴尊者和馬爾巴尊者的一些教言,然後在初五——第五天的時候就開始講了。一天當中是十五部大論同時開講、同時開頭,比如說開始講「梵語云」,他都是這樣開始。從黎明講到黃昏,一天當中就講十五部論,沒有一部論是沒被講到的。在講完了兩部比較短的論典之後,又另外加上兩部論典,這樣的話就變成了十七部。想一想都會令人熱血澎湃! 5.淨信因明學為真實的修行教授: 宗喀巴大師以清淨無垢的觀察智,對因明學的總綱和內容詳細地觀察和探索。在心中領會了在這些經論的理路中,完全無誤地開示修行大小二乘的道次第。因此他就對著作量論的陳那菩薩、法稱論師,生起了真實的、猛利的信仰!這顯然是說,因明學不僅僅是一些見聞或者一些理路,它是真實的修行教授。

Comments Off on 2018/08/20 師弟相應,弟子立即勸請,師長慈悲宣說

2018/08/19 在發心利他的過程中,實現快速的自我超越

1.一邊發心利他,一邊自我調伏: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在發心利他的過程中,很難自調伏;而一提到自調伏,就不能去做利他的事業。其實二者不僅可以不相違,而且還相輔相成:我們完全可以在發心利他的動機下,通過一次一次的對境,不斷地訓練自調伏。在利他的動幾下,全部都自調伏,是可以的。 2.檢查自心是利他相應,亦或瞋相應: 如果我們是迫切地希望別人好,並為此付出積極的努力,面對各種境界,可以保持心平氣和、不驕不躁,這樣的心相是和利他相應的。如果在利他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心越來越攪擾,隨著攪擾,當初的發心也越來越模糊,甚至都已經忘記了到底是不是為了別人好而出發,那麼自心可能已經跟嗔糅雜在一起了。 3.發心為了全局利益考慮,就不易誤入迷途: 當我們發心很純粹、只是為了整體好的時候,比較容易接納其他的聲音,並對別人的建議心懷感激。正因為有了別人的提醒,才能幫我們超越視野的侷限,把事情做得更圓滿;人家的提醒,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反之,發心之後就聽不進去他人的意見、「我」越來越大,甚至似乎都快忘記了自己是佛弟子,有皈依境、有師長。那很可能已經偏入好為人師的誤區了。 4.每個可發心的對境都是無比珍貴的: 當遇到境界時,有人可能會覺得眼不見、心不煩,避而不見為好;有人發心卻是因為看不起別人的行為而跳入其中、指手畫腳,這二者都不可取。要知道每個這樣的境界來到我們的生命中,其實都是非常珍貴的,因為很有可能是佛菩薩為了幫忙我們練習發心而故意示現的呢! 5.在負責人的位置上錘煉深度自調伏的功德: 成為負責人,不是讓我們用事項當藉口而迷失,張牙舞爪。而是讓我們在這個位置上可以日夜勤苦地不斷去錘煉自己的習性,讓戒律越來越清淨;乃至終能顯現出深度調伏自己的功德。 6.在承擔事項的過程中,不斷增長心中的善: 須知每個事項,都會顯現出一個讓我們契入道、悟道的入口。所以,無論結果顯現成或敗,都要觀察自己心中所受的善法增盛了沒有?自己心中的白月越來越多,還是黑色越來越多?

Comments Off on 2018/08/19 在發心利他的過程中,實現快速的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