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5 有錯就及時認錯,得理也要好好說

1.戰爭起源於我們對一個東西的看法不一樣。看法不一樣就開始吵;吵到內心生起恨意,就變成打;當進入「有我沒你,有你沒我」的心裡狀態時,就是殺。 2.但看法不一是非常正常的,在面對不同的見解時,若能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彼此的矛盾,就可以避免戰爭。但這種能力需要訓練。學習廣論就有這樣的勝利,它會不斷地提醒我們不要發瞋心,不會讓你在走投無路時,走向一個無法收拾的境地。會讓你總是在一個理性的範疇內,解決生命的問題。讓生命及彼此的關係能更長久、更永續、更和諧地發展。 3.在彼此的關係中,每次都佔上風,看上去好像很威風。但久了之後,別人會有壓力、會厭倦,他自己的想法不能伸張,就想找個自由的地方,會想逃亡。所以有時屈居一下弱勢,你對了你就強,我錯了就認個錯。大家是平等的,不要一直站在上面。 4.即便自己完全在理、說得都對,溝通的過程中也要有一份尊重、有一顆慈悲的心,得理也要好好說。不要氣勢凌人、完全不給對方留餘地。因為將心比心,每個人都喜歡柔軟語,都希望被和顏悅色地對待。 5.若自己是錯的一方,則要練習去認知自己的錯誤並好好認錯。如果你能及時、精確地認錯,爭執便能平息。即便對方氣勢很強,不能馬上剎車,但情緒消盡之後,便能恢復平靜。然後,自己再平心靜氣地去與對方溝通,請對方今後在表達上照顧一下自己的情緒。 6.總之,在因見解不一即將引發爭執時,要留一份覺知力去關照一下彼此的關係及自己內心的狀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都因一份業緣,當不好的業力感果、呈現的當下,要學會覺察自己的心態已然走偏,然後及時懺悔、調整。若能及時調整自己的起心動念、消弭對立的狀態,對世界的和平與環境也會有很大的助益。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2/25 有錯就及時認錯,得理也要好好說

2018/02/24 一開始就要決斷,寧捨生命不捨戒

1.    「願我生生遇明師,飽餐妙法甘露味,十地五道功德滿,速疾證得金剛持。」這個最後一個願。最後一個願妙極了!說怎麼呀?願我生生遇明師哦!嗯,為什麼原因啊?因為我們整個的修行,必定要依靠這個大善知識,如果沒有大善知識,你根本不可能成就。 2.    我們受戒時,是在諸佛菩薩面前發下誓言,所以遇到狀況就會有善知識的加持力和誓言的守護力,對境時,比沒有受戒會更有力量去持守。 3.    對戒律要精細、善巧的了解,受戒後要抱持斤斤計較地持戒態度。而持戒的關鍵是剛開始就要決斷寧捨生命不捨戒,平時要不斷思惟憶念所發的誓言與受持的戒律。遇到取捨的難點時,要馬上提起正念,否則兵敗如山倒。提不起時,祈求三寶加持、當下念頭決斷非常重要。 4.    護戒時遇到困難,要往長遠看,以無限生命的長久安樂為重。為了護戒,最多喪失這一生的生命,但一旦破戒,不僅此生無法成就,後世還會墮地獄!所以我們對境迷茫時,一定要從師長佛菩薩、無限生命的角度做取捨。寧可得罪別人,不可得罪師長、佛菩薩;寧捨生命,不捨戒。 5.    成就的關鍵在於有沒有善知識的指導。善知識給我們任何的訊息,都是為了利益我們,對我們非常有用,絕對不可輕忽。聽善知識的話會讓我們取捨越來越清楚、越來越幸福。而聽善知識的話應從聽聞軌理訓練起。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2/24 一開始就要決斷,寧捨生命不捨戒

2018/02/23 寧捨生命不捨戒,不要吝於發大願

1.《法華》的龍女、《華嚴》的善財,表面上面我們看不出來,實際上裡邊它有深刻的內涵在。內涵真正說起來,現在《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介紹我們這個裡邊,都屬於在那個金剛乘裡頭。 2.戒律是具力業門,尤其密乘三昧耶戒。因爲我們受戒時,是面對遍法界有情發下誓言。因此如認真持守,會有非常殊勝的利益;如不能善巧守護,不僅這一生得不到成就,並且後世一定會墮地獄。所以我們受戒前一定要慎重。 3.一旦受了三昧耶戒,就要做到「寧捨生命不捨戒」。這一點看似很難,但若從無限生命的角度去觀待,就能做到。就如我們被毒蛇咬到手,會當機立斷斷臂求存一樣。所以 「寧捨生命不捨戒」的關鍵,就在於我們有沒有智慧去決斷、取捨眼前與長遠的苦樂。 4.儘管你生命送掉了,最多喪失一生的生命,但是一墮地獄的話,修行不但沒有成就,而且受無量無邊的大痛苦。你現在由於護戒了成就,由於戒的特質,它能夠保護你,下一世馬上有得到如理可以修學的人身,而且是暇滿的人身,又可以得到善知識的攝持,所以特別重要! 5.「一日四座無間斷」,不是只在規定的時間才依師教修、努力修持,而是座上座下都要「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心心念念無時無刻不提起正知見。如能如此,我們所造的業就一定是還滅生死的。因爲,過去種的惡因都失去了感果的助緣,而善因則時刻被潤澤、生發。 6.而善因能感多大的果則端看我們發的願有多大,所以在善知識前不要吝啬發大願。因爲心是無自性的,我們有善知識的攝受、守護,只要決斷修信念恩,依師教修,無上佛果的大願都一定能成辦 ,何況眼前的現世安樂。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2/23 寧捨生命不捨戒,不要吝於發大願

2018/02/22 日積月累的學習,是向上跨的基礎

1.真正學止的時候,最大的兩個毛病是掉舉、昏沉。而要想淨除它的最主要的靠正念、正知。 當正念正知修習到非常的堅固,昏沈或是掉舉一出現,就能夠發現它、抓到它,立刻用相對應的對治法去除滅它。心才能夠在一個平穩的狀態之下,安住在一個善所緣境。 2.以我們現在的狀態,前面的基礎都未穩固,更談不到後面更深細的學習。善知識很清楚我所在的次第,也知道如何幫助我,故抉擇以《略論》讓我們對止觀有基本的了解,建立完整道次第的概念。等基礎穩固、條件成熟時就可以向上跨。 3.每天的全廣共學,雖進度不多,但日積月累的學習,就是我們向上跨的基礎,是不可忽略的基本的功夫。基礎穩扎穩打,建高樓大廈才不會垮。好高騖遠,就像建海市蜃樓,容易垮下來。若基礎不穩固、資糧不夠,則不足以支撐後面更深細的學習。 4.所以說,師父老師一個很不共的功德,就是建立學制,把般若的法脈建立在每個人的心續當中。同時創辦法人事業,讓我們透過學習與承擔,歷事練心,把所學法義化為行持。使我們身心越來越調柔、與法越來越相應,從而真正地累積到成佛的資糧。 5.六度成熟自己身心,四攝則成熟他人。「饒益有情戒」皆包含在四攝法內。透過修行六度四攝,成就波羅蜜多大乘的共道,至少達到十信滿心的位次,成為法器後,即可求具德阿闍黎,灌頂入密,如善財童子、小龍女樣快速成就。 6.過年時大家歡樂團聚,但師長看到的卻是一年的壽命又減少了,是更凜冽、清明的感受到無常。故提策我們應該加緊在一年總結的時候省思自己,道業上是否有所精進,是否時時刻刻提策努力修習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乃至於趣入空正見,究竟的解決生死問題。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2/22 日積月累的學習,是向上跨的基礎

2018/02/22 三十五佛懺 : 一切罪惡全部要懺,不覆不藏

1.當念到懺什麼業時,要認真地隨文作觀。文講到哪,你就隨著抉擇自己的罪相而觀,不要浮浮泛泛,只是當成念個偈子而已。念到「從此制止」的時候,心裡面要有一種「死了也不要犯」的一個呼喊,要做一個決斷。 2.師長一直苦口婆心地重複講廣論的概念,是為了讓我們不忘失正知見。同樣的,透過每天拜佛、每天誦念拜懺的偈子,心裡不停地決斷。串習久了之後,內心在對境時會很容易生起「從此制止,捨命不犯」的力量。 3.對拜佛的整個過程要很認真、很積極。前行時要注意發心純正,所求的目標是為了無上菩提。正行時要隨文作觀,並讓內心決斷捨命不犯的力量生起來,使它成為對境時用得上的力量。到最後結行時也要認真回向,這樣才能使積集的善業不斷地增長廣大。 4.拜不動的時候就念,依體力來選擇站著念、跪著念,甚至坐著念都可以。最重要的是用心,要用堅毅、強猛、勇悍及精進的心去念。有顆念三十五佛懺罪的心,這樣就可以了,不是外在地蠻幹。 5.經典上說:我們一動念,佛菩薩就知道了。佛菩薩是真實眼,真實證明,所以當我在拜的時候,三十五佛一定會慈悲蒞臨,他們以及眷屬、護法神都在我的頂上看著我,成為我懺悔惡業的皈依對境。因此我心裡要想念著三十五佛,要破除自己想要偷懶的現行。 6.如果要在懺罪的時候得到三十五佛的加持,就要不覆不藏,要非常非常老實地拜佛, 把自己獻給佛菩薩,把心攤在他面前。因為三十五佛如對目前,他知道我們所有的罪,所以這一切的罪惡全部要懺,不覆不藏!一定要記得持誦佛名號,它會有極強滅罪的勢力。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2/22 三十五佛懺 : 一切罪惡全部要懺,不覆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