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16 如理依師是快速成佛的關鍵—正念不休息,種因就快速成果

1.對境時如同走在斷崖邊,需靠著皈依祈求三寶,提起正念,並且對善知識生信,才能走出憂悲苦惱。善知識一直在觀照著我,即使我未察覺,衪仍在策勵我,施我予樂拔苦的力量。能堅定地面對困境,唯有憶念善知識的教誡、想到善知識對我的慈悲,才能生出一個力量,就是「我不要退!」 2.種子感果與否,就是就要看下面的行持。如果下面行持相應,就很快地感果;否則不相應,是別的因在那個地方先啟發,就不容易很快地成就。所以我們若覺得這是佛菩薩的境界,自己不能做到,就是行持與正因不相應,當然就要等無量無邊劫才感果。 3.十二因緣的識的種子是不是很快地感果,要看是不是有相應的助緣加強它,使它成熟。助緣就是我們的行持,如果沒有後面的這個緣去成熟它的這個因種啊,它將來不會感果的。所以當因地上種一個善法種子,若不拿跟善法相應的,繼續不斷的這種正知見、如理行去推動它的話,它永遠就停在這裡。 4.聽從善知識正確的指導,也還要有善法欲跟勤精進,才能讓善因盡快成熟。善法欲是服順於正知見的,我們雖未現證空性,但因為聽聞善知識的教誡,已有服順的正知見。所以只要依福田力認真地如理行持,加上在大乘發心這一意樂門上努力淨化,就能夠加快善因感果的速度。 5.修行人最重要的就是正知見的提策。見解正確、清晰,行持就能如理如法,如果不持續學習,我們很容易隨順生死輪迴的流轉,正念會常常跑掉,即便種了善因種,也感發不了其他的因種,原有的善因種始終不會感果。所以,雖然每天要忙的事情很多,不要讓正念休息,要常常提策並潤澤它。 6.比如說,在我們可上可下時,習性往往選擇向下。但如果能憶念到善知識,想到善知識會怎麼做,善知識怎麼樣會高興,以這樣的正知見去想、去推動,就能夠很快的讓善因種感果。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2/16 如理依師是快速成佛的關鍵—正念不休息,種因就快速成果

2018/02/15 下腳的因對了,自然得到果

1.要「不依文解義」該怎麼做呢?還一定要有真正有圓滿傳承的老師的指導,經過這樣指導了以後,你才能夠正確認識這一本經裡邊的實在的內涵。 2.佛說的法,會應眾生種種不同的根基,因緣等等,善巧調伏接引不同的眾生,向上跨的台階也不相同,所以法不一定說得究竟圓滿,以《法華》跟《華嚴》為例,前面都是接引眾生的方便說,換句話說是不了義。四依中第二個就告訴我們,「依了義不要依不了義」。 3.然而了義不了義是怎麼樣辨明的?宗大師很清楚為我們顯示抉擇並解釋,「此就所詮安立」是以所詮述的內涵來安立屬了義經或不了義經。若內涵主要是詮顯勝義空性,是了義經,如《般若經》及《無盡慧經》。若不屬於顯示勝義空性內涵的,都歸在世俗,是不了義經。 4.再進一步,當我依靠善知識來幫助我時,不可只從人性那一面做觀察,覺得善知識好像跟我一樣,有種種煩惱,故未殊勝作意不願受其引導。《廣論》中亦明確指出,不應作意法師五處。所以我們要「依法不依人」,不從外相上做抉擇。 5.一步一步上去的時候,最後還有「依智不依識」。我們不能依靠自己現在認識外境的方式,因為是錯亂識,要依靠的是智慧,無分別智。雖然能得到無分別智者已是登地菩薩,但是我們也不要怯懦,因為最究竟的目標是成佛,登地只是過程。 6.再者,聞、思、修慧,都叫慧。佛菩薩的智慧是修相應慧,其因就是聞、思相應之慧。因地當中,只要照著前面所說的:圓滿的師承,真善知識的指授,然後經過前面必然的次第步驟,得到聞慧、思慧。下腳的因對了,將來自然可以得到果。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2/15 下腳的因對了,自然得到果

2018/01/29 求法要先捨掉怯懦低下心

1.「善男子!汝不應修一善、照一法、行一行、發一願、得一記、住一忍,生究竟想。不應以限量心,行於六度、住於十地、淨佛國土、事善知識。何以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應種無量諸善根,應集無量菩提具,應修無量菩提因」。 2.你呀不應該修很簡單的,是一善、行、一法、發一願、得一記、住一忍等等,不應為在這個地方生究竟。 3.善財童子能夠發菩提心,行菩薩行,不計一切,長途跋涉、步步深入。德生童子和有德童女因珍惜其善根,所以願意將自己所修證的幻住法門,以及種種的依止法和弟子相的內涵開顯出來,加持並引導善財童子應有的取捨。 4.求法的心態應有取捨。該捨的部分是侷限於只修很簡單的一善、一法、一行、發一願等等。乃至於證得聲聞也不可以,即使是走無上菩提,亦不能住一忍等。總之,必須捨掉怯懦低下、得少為足的心,應以無限量的心求無上佛道。 5.應取的部分,在華嚴經中有98門,《華嚴經疏鈔》中收攝成10科。兩位善知識總攝成起來說:「舉要言之,應普修一切菩薩行,應普化一切眾生界,應普入一切劫,應普生一切處,應普知一切世,應普行一切法,應普淨一切剎,應普滿一切願,應普供一切佛,應普同一切菩薩願,應普事一切善知識。」從正面的角度,闡釋應該廣行、廣修、廣做的內容。 6.要想得到以上內容,最根本的要從「普事一切善知識」開始。有善知識的引導,才會出生這一切的勝利。廣論依止善知識的部分,很多即出自《華嚴經》第77卷。所以有機會要好好研讀此經段落,能更深入的幫助廣論的學習。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1/29 求法要先捨掉怯懦低下心

2018/02/15 三十五佛懺 : 四力圓具 絕對善業

1. 我們參加佛三、佛七,不光是為了鍛鍊自己的身語意,而是最終要成就無上菩提,因而在期間拼命用功。拜佛時,發心要純正,方法要正確。前者是以大乘的發心來拜。後者是老師特別抉擇三十五佛,有經典依據,是最好的懺罪方法。 2.拜佛時要隨文作觀,當我思惟每尊佛的功德和恩德,靠著佛菩薩的加持力和我對祂的歸投依靠,會策勵我們發心純正。在前行時内心思惟:我很幸運,得到了也聽到了最好、最正確的修行方法。 3. 生命的苦樂觀待善惡業,而拜三十五佛是絕對的善業!因為它四力圓具,所以能夠對治惡業。「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是依止力。在稱頌皈依,或是拜每一尊佛的時候應認真的歸投依靠佛菩薩,捨棄不純正的發心,如果拜到只是平常的慣例就很可惜了。 4.一旦思惟到死後墮惡趣的可怕,就會想一心歸投依靠佛陀。那種迫切皈依的心,猶如自己被判處死刑,但趁惡業還沒感果,必須要找一個具大力量的人來幫忙減刑。所以拜佛是用那種求救命的、非常迫切的心態,很認真地去求、拜,而不是以可有可無、輕忽的心態在拜。 5. 修依止力時要認真地皈依佛、法、僧。要萬緣放下,專心地拜佛,而且心裡只有「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個聲音。一聲皈依到底能夠對我們的生命產生什麼樣決定性的改變,取決於我們用心的深度、力度、專注、虔誠。 6. 持誦佛名具對治力,也具依止力。對這一非常了得的對境,應趕快抓緊時間造集最極相應、最最殊勝的業。透過每天的拜佛、歸依禮敬佛陀,用心去體會那真實的靠近、趨近佛陀的心。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2/15 三十五佛懺 : 四力圓具 絕對善業

2018/02/14 真實生起病想,依靠善知識

1. 「具六想」前四出自於《華嚴經》,後二則是宗大師特別指出的特點。世間的老師只會教我知識技能,而唯有佛陀示現的善知識,是我最究竟的老師,教導我自利利他的方法。所以為了利益一切有情,一定要希求正法久住、法輪常轉。 2、覺得自己好端端的?這是沒有思惟、正視生死的大苦。其實即使一生過得很好,也有老、病也要面對,到了盡頭更有死主在等我。故當各種病兆出現卻不在意,最後就只能憂悔。因此我必須真實生起病想,並趁著有暇滿人身時去找到對治的方法。 3、世間的醫生只是治身病,佛法卻能治無明心病。這無明心病只有佛陀才能指出來,是因為佛陀多生多劫親自走過,有實證經驗,知道如何觀察對治解決八萬四千煩惱魔。這非世間一般人所能夠了解的,故說此病想為不共世間的。 4、假定一開始學習的時候能夠了解自己在無明大病之中,被種種煩惱所繫縛,所有其他想就能一一生起,然後一心一意地仰仗善知識來淨除。但是實際上,即使已經修學佛法了,也難立即有完整正確的認識。所以,到成佛之前,唯一的辦法,就是要依靠真善知識。 5、真善知識已經自己淨化、去除煩惱了。又具足悲心、智慧與善巧方便,知道如何幫助我們;更大力具足,不畏懼輪迴眾生的剛強難調,願意來到我們的身旁。所以當我們病想真實生起後,才能確定自己不管怎麼想、怎麼說都是錯的,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善知識、佛世尊。 6、佛世尊應根機不同的眾生而有了義、不了義的說法。所以我們現今修學佛法,以經論為基礎,但對於經論內容,仍須要如理取捨。然而我的程度不夠,難免依文解義。所以依止善知識的四依法中,第一個說「依義不依語」。若僅依文解義,則三世佛冤!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2/14 真實生起病想,依靠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