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3 重點一、戒是軌成出離之道

毗尼(又稱戒、律、別解脫)一藏,即三藏中的律藏,其主要內容是講戒律的開遮持犯以及輕重因緣。開,指允許、開許、可以這樣做;遮,指禁止,戒律所不允許的;持是持守戒律;犯是違犯戒律。判斷戒律的持犯要考慮持戒者當時身、語、意輕重不同的因緣。不是單純從律條的文字上來判斷的,要考慮其背後的因緣。《南山律在家備覽》的宗體篇指出律學的主體分為戒法、戒體、戒行、戒相。有了法、體、行、相,才是完整的戒。「聖人制教名法」:佛陀為何要制戒?戒是軌成出離之道。要知道戒律並不是繩索,並不是要捆綁我們,讓我們變得不自由。佛陀制定戒律是因為悲憫眾生,要幫助我們保護身口、調伏心性,從三界生死輪迴中解脫出來。「納法成業名體」:什麼時候產生戒體?當在具相的善知識面前,如法地受納戒法於心,此所受納的法體,叫作戒體。所謂戒體,就是防非止惡的心種,是心中升起的謹慎、恐懼、防護的力量。「依體起護名行」:讓我們在生死中不斷流轉的就是惑、業。受戒就是要遮止惡行,積極造集善行,因為善業會讓我們感得上升、惡業則會感得墮落。所以我們受戒之後,照著聖人教的戒法,非常小心、謹慎地行持,是名戒行。「為行有儀名相」:為了讓我們的行為有種種的軌道及威儀,所以規定了種種表現出來的行相。由於這樣的行,一定有相應的相,這才是戒相。 重點二、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為什麼受戒1、究實說來,你為什麼要出家,為什麼要受戒,戒是什麼,一一應該很具體明白地了解呀!結果呢,由於現在我們不了解這個道理,所以往往就是雖然作了這個行相,得不到真正的這個好處啊!這個是很容易、很容易犯的這個一種狀態,一種狀態。2、因為先頭並沒有真正如理地學,然後呢了解這個內涵;也不去廣泛地、多方面地去參訪、咨詢,因此受的時候啊,不曉得受些什麼。所以或者像根本眼睛瞎的一樣,或者夢當中一樣,只是結一點緣!3、我們受戒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受戒。當我們受戒時,要想到這是佛陀為了悲憫我們而立下的戒法,是要幫助我防護身口、調伏心性,是軌成出離之道;並且我所受的戒是與十方三世諸佛及賢聖僧一樣的戒條。如能這樣思維,就能策發自己受戒的意樂。4、要受戒一定要先找到具相的善知識,其持戒的功德值得敬仰、其對三寶的淨信心值得皈依。有了好的師長,弟子自己還要夠條件,要如理如量地學習戒的內涵,戒才能持守得越來越清淨。當我們能更深廣地學習戒的內涵、心能緣得更廣時,得到的功德就會更大。5、學戒的關鍵不在外相的行持,而在於必須完整地了解法體行相。在有正知見的情況下,才能完整地行持戒律。正因為我們對內涵了解不清、不知如何用功,南山律宗的祖師們才因悲心而為我們做了很多詳細的著述與解釋。我們若能依其行持,一生就不會空過。6、《三十五佛懺》有如此清淨、完整、明確的教授傳承,依照它修行一定能得到成就!因為傑仁波切、很多祖師就是這樣拜懺,證空性、示現成佛了。我們要用心深深地領悟《三十五佛懺》到底給我們生命帶來了什麼。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7/12/23 重點一、戒是軌成出離之道

2017/12/22 戒是三乘共基、正知見非常重要

1、當初弘一大師剛開始學的時候,他廣學各部的律,最後他發現「說一切有部」最完整,所以他很歡喜,一心想學。一直等到後來,他見到了這個南山所謂一宗的真正殊勝的地方以後,他才深深感覺得這個懺悔。2、師父先引大乘八宗幫助我們會通漢藏,然後先深入說明南山律一宗。因為南山律宗特重學戒及持戒,透過其開權顯實融通律學,方穩固了戒作為三乘(聲聞、獨覺、菩薩)共基的基礎。並且南山律宗強調持戒最重要的是正知見,而非單純從行相上面來判斷持犯。3.第一個呢,就是戒本身是三乘的共基,而一般說起來,它只是限在這個小的部分。譬如我們現在來說,不管你將來最後完成的教育是如何,一定從小學開始,所以戒本身呢就等於說那個小學的部分。4.持戒開權顯實不同,所證得的果位會有所不同,但主因是發心與目標不同。其實真正的持戒,將發心意樂把穩,遇到與善知識見解不同時,向衪求證再好好修持,是可以達到大乘圓滿的佛果位。5.那麼另外一點呢,就是正知見,正知見。這個因為以律來談律,譬如說戒學來談戒學,戒學是特別重在行持的。…而平常人是往往只從那個行相上面來判斷他的持犯,因此不大容易了解這個義解的重要,而忽視這個義解。卻不知道沒有義解,根本就談不到這個律。6.我們通常有個誤解,認為戒是修的部分,不側重見解、不須聞思,其實有正知見非常重要。只有透過聽聞、學戒,才能如理如量地認識戒的法體行相,對戒律行持才可能有正確的判斷。所以有了信心,見解也很重要,否則只憑外相判斷對錯,會落入「如言而取」的相狀,無法了解背後種種因緣。~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7/12/22 戒是三乘共基、正知見非常重要

2017/12/21 要常常反省自己的三業

1.上去的眾生,在勝解行地,乃至於在這個前面還沒有正式,還沒有正式進入那個勝解行地之前,在那個基礎位上面,他是最重視要建立那個正確的知見。所以為了這個起見,他不是說全部的精神,「百一」,非常地嚴峻地在這行持上面,所以這個基本的行持就不能亂。2.南山道宣律祖在南山三大部裡就特別地說明,說現在有很多人誇言大乘,結果不要這個戒了,不要這個戒了!他然後引證很多不同的大經大論來說明,說明說這個是不可以,不可以!持戒標準一般分兩種:對宿生已修學過的,其標準是專精不犯。但一般人多因對持戒不純熟,無法專精不犯,但犯了以後一定要懺悔,然後犯已還淨。戒律牽涉到開遮持犯,內容非常深廣繁雜。如果沒有善知識教導,我們連持戒的標準與次第都不清楚,所以說「五夏學律,十年不離依止。」又因為「是處非是處,不待臨時計。」所以該學的就要學好、該背的都要背起來,對止持相關的內容要通達到如「老農識晴雨,良馬知途徑」的程度。然後於對境中慢慢實踐義理,所謂「不鬥煩惱、戒不能凈。」5.尤其在持菩薩戒時,爲了契合衆生的根器、利益一切有情,在行持標準上會有一些不同的開遮,但其一定是在別解脫戒的基礎上做取捨。若沒有建立正確的知見、沒有善學,開遮持犯很容易出問題 。6.所以我們在利益他人的同時,要經常對自己做深刻的反省。正因為我們對自我行持的要求很鬆散,所以得靠善知識的教導,從芝麻綠豆的小事開始,於起心動念處深細防範;同時,在行持上每天要透過戒行持犯,不斷的自我檢討、改善,才不會在行持上有所迷失。~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7/12/21 要常常反省自己的三業

2017/12/20 一定要特別注意自己看事情的角度

1、戒是無上菩提本,不管是哪宗、哪派,乃至於小乘開始,沒有一個例外,沒有一個例外,這個戒如果說你沒有這個基礎的話,根本沒有佛法,根本沒有佛法!2、因為個人走的深廣的路線,慢慢、慢慢地分工合作的關係,很多人偏向於大乘以後,對於戒,慢慢地就鬆懈下來。所以在南山道宣律祖主要的著作裡邊,特別說明說現在有很多人誇言大乘,結果不要戒了!他然後引證很多不同的大經大論來說明這個不可以!3.若從次第的角度看,廣論是學密的基礎,可以說整本廣論都在講密教;若以單純個別的內容來看,則可以說廣論和密教沒有一點關係。這两個觀點看似相違矛盾,其實只是角度不同而已。所以我們一定要特別注意自己看事情的角度,角度正確,看出去的世界就清淨。4、同樣,我們看善知識的角度也很局限,認為衪要對我說話、要直接關懷到我才是幫我。其實在我們需要善知識時,祂示現去幫別人也是為了幫我。因為我的發心是「為利有情願成佛」,所以善知識幫助他有情,就是在幫我減輕負擔,因此我應該感到高興而不是心裡酸酸的。5、其實善知識身口意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幫我。祂為我出世、為我應化、為我成佛。衪創造好的學習環境、培養人才、幫法师提升,使我有好的同行助伴等都是在幫我,讓我因此可以透過種種境界學習。6但為什麼我們看出去的世界與善知識的不一樣呢?因為我們的想法和角度與善知識不一樣。所以要依師立見、依見導行,要跟著善知識的角度來學習。當我們看對角度,就能看到善知識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7/12/20 一定要特別注意自己看事情的角度

2017/12/19 學習廣論對趣入密乘一點沒白費

1、假定說,我們以本論的真實內涵一步步地學好了,我相信諸位有心學佛的同修們,一定都會像我一樣的,無條件地說,啊!一定覺得這本書啊,不管你學哪一個,你會高高興興地、老老實實地捧著它,依次第修。2、廣論介紹密乘的部分只有兩頁,可以說一點都沒有碰到密教,要趣入密乘需再進一步學習密宗道次第。但同時也可以說整本廣論都在介紹密教,因爲依據佛法的圓滿次第,廣論的修習內容亦是密教必不可少的前行基礎,學習廣論對趣入密乘一點沒有白費。3、我們生長在漢地,因此接觸到的多是禪、淨、律的內容。如果我們希求自己的業力能引導自己生生世世一開始就能值遇圓滿的道次第,就應該想辦法與這個師法友的團體結下很深的業緣。如果我們造下的是一份重業,後世就可能成辦這一希願。4、廣論總攝一切佛語扼要,整個漢地八宗的內容都包含在廣論裡。但以我們的程度看不出來,所以師父利用我們較熟悉的律、淨、天台、賢首的內容,幫我們會通、印證廣論的特質及重要性,進而在因地上幫我們去除因不了解圓滿教法而可能産生的障礙乃至謗法重罪。5、我們這些初機學佛的弟子之所以能普遍接受廣論,是因爲師父一開始並沒用學院式的正規講法講解名相、玄義等,而是結合我們生活中的譬喻,用馬上可以在身心上受用的方式,提起大家的興趣,進而了解廣論的殊勝,産生善法欲,最終堅持下來。這是師父不共的功德。6、透由高僧及母親看似無情的堅持,及自己依教奉行、將全部身心交給上師三寶,一個得了小兒痲痺、爬都爬不動的小女孩磕了一百萬個頭。鏟除了罪障,信心增長,潛能、智慧被開發,身體從嚴重傾斜到看不出傾斜,然後開始上大學,開始畫畫,成為很知名的畫家。~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7/12/19 學習廣論對趣入密乘一點沒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