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4 覺燈
1.仔細觀察,身體像是嘔吐物、傷腐物、荊棘坑,充滿了不乾淨的東西,是有漏的五取蘊,所有三世輪迴諸苦的根本因。想到此是更應該希求解脱生死輪迴。 2.我們必須依賴比量下正確的因,才能夠消弭邪慧,最後才能得到明辨是非的理智。 3.《釋量論》云:「具悲為摧苦,當修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 4.由文殊、龍樹菩薩傳下來的深見派是般若的顯義。由彌勒、無著菩薩傳下來的廣行派是般若隱義。 5.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 6.靜心能生善行。
1.仔細觀察,身體像是嘔吐物、傷腐物、荊棘坑,充滿了不乾淨的東西,是有漏的五取蘊,所有三世輪迴諸苦的根本因。想到此是更應該希求解脱生死輪迴。 2.我們必須依賴比量下正確的因,才能夠消弭邪慧,最後才能得到明辨是非的理智。 3.《釋量論》云:「具悲為摧苦,當修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 4.由文殊、龍樹菩薩傳下來的深見派是般若的顯義。由彌勒、無著菩薩傳下來的廣行派是般若隱義。 5.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 6.靜心能生善行。
1. 細究論典殊勝處,生歡喜心: 宗大師特別講授這十七部論典,是有其不共的殊勝處。如果沒有上師一點一滴地引導,我們很可能如看故事般地略過這一部部的論典,或只想認識書名而已。上師帶我們超越了自我侷限,使我們對這些論典的殊勝利益,生起了歡喜心和希求心,而想去探索了解。 2. 理路嚴密、取捨清晰的《釋量論》: 《釋量論》是從《集量論》開演出來,為法稱論師展現出衪善辯如流的智慧所造。它主要所詮為「推理八句義」,是把一個正確的和另一個比對是相似的,兩個為一組共四組來呈現,透由正確的推理方式,將似是而非、錯誤的取捨辨別出来,幫助我們在修行時找到正對治。這是理路非常非常嚴密的一部論著。 3.《釋量論》的四品大綱: 《釋量論》一共有四品。第一品是講比量,第二品特別解釋《集量論》的歸敬頌。在這裡邊又非常重要地成立前後世,以及佛陀是正量士夫,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佛、要皈依三寶,說成立佛陀是正量士夫。宗大師閱讀完就信淚長流。第三品講現量,第四品講能破與能立語。 4. 經中之王的《般若經》: 般若經是解釋空性的,被稱為經中之王。這是因為不論從深見「般若顯義」或廣行「般若隱義」所開展的兩條路,都可使眾生找出相應點契入修行,帶眾生脱離輪迴痛苦。 5.《現觀莊嚴論》清楚闡釋《般若經》的隱義: 《現觀莊嚴論》是至尊慈氏所造,主要是講「八事七十義」,清楚地闡釋了——注意——《般若經》的隱義現觀道次第。這裡邊提出了一切相智、道相智、基智,這就是我們最終的目標──獲得一切相智;進而修行正等加行、頂加行、漸次加行、刹那加行,最終會獲得果位的法身。
1.我們獲得暇滿人身,就好比是在無始的生死輪迴中鬆鬆肩而已,短暫而無法長住。 因此未死之前應趕緊勤修佛法。 2.《釋量論》透過比量了解取捨,進而現證,之後再透過能破與能立語令他人了解。 3.《般若經》被稱為經中之王。因為其所解釋的空性,正解決眾生的生老病死。 4.「一切眾生皆可成佛。」包括你我嗎?可以歡喜一下! 5.《經莊嚴論》與《寶性論》也是天書哦!是無著菩薩到天上聽來的,然後我們在地上又聽到了天書,很神話吧! 6.無論什麼理由及困境,都不足以讓我們放棄佛法!因為三寶是比生命更重要的珍寶!
1.《釋量論》的主要所詮: 《釋量論》,是法稱論師所造,主要的所詮就是「推理八句義」:「正現前識」、「相似現前識」;「正比量」、「相似比量」;「正能破」、「相似能破」;「正能立語」、「相似能立語」,是說自己透過比量了解取捨,進而現證,之後再透過能破與能立語令他人了解。 2. 《現觀》闡釋了《般若經》的隱義現觀道次第: 《現觀莊嚴論》是至尊慈氏所造,是無著菩薩到天上聽至尊彌勒講的,主要是講「八事七十義」,清楚地闡釋了《般若經》的隱義現觀道次第。它提出了我們最終的目標──獲得一切相智;進而修行正等加行、頂加行、漸次加行、刹那加行,最終會獲得果位的法身。 3.《阿毗達磨集論》與《俱舍論》為《上下部對法》: 《阿毗達磨集論》也是無著菩薩所造,又名《上部對法》。它是從大乘共通宗義的角度,解釋了五蘊、四諦、三藏、修道的補特伽羅等諸法的名相。《俱舍論》是世親菩薩造的,又名《下部對法》,主要是從有部宗的角度,解釋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乃至靜慮等諸法名相的內涵。 4.《律經根本文》闡釋如何受持與守護戒律: 《律經根本文》尚無漢譯本,是功德光論師所造的。它將律典中的內涵編排為三個部分:第一個是未得戒者如何才能受戒;第二個是已得戒律者如何守護;第三個是假設不慎違犯,應如何懺悔還淨。 5.《經莊嚴論》與《寶性論》為天書: 《經莊嚴論》與《寶性論》,皆為至尊彌勒造的,慈氏五論之一。前者引用了許多佛經,廣泛開示道的扼要。後者從中觀宗的角度抉擇心無諦實,闡釋了心之上的空性即是如來藏,所以一切眾生皆可成佛。
1.如彼待殺者,斷手獲解脫;若以修行苦,離獄豈非善? 2. 讓弟子聞法身歷其境是老師善巧說的功德展現。 3. 祖師們思考的、討論的都是教法的傳承。 4. 遇到了不順心的事,不應怪三寶,要想清楚這些都是因果的道理。 5. 因明學不僅僅是一些見聞或者一些理路,它是真實的修行教授。 6. 即使我是從最低開始往上跨,每一步往前邁進,都是在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