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7 應經常去思維死亡的問題

1、早在接觸佛法之前,死亡問題就一直盤旋在老師內心,以致連上學都不太能夠專心。即便大家普遍覺得死亡是不可能擺脫的。但老師一直在思維,死亡是否真的是所有生命都得面對的?並且始終沒有放棄去尋找,有沒有超越死亡這種現象的生命的存在? 2、抱著這樣的心情,老師遇到了《楞嚴經》,並且非常非常高興,感覺,「原來我要找的就在這裡。」於老師而言,在祂心裡很長時間希望能夠被解答的一個很深很深的問題,在接觸到《楞嚴經》和佛陀的教言後才終於得到了答案。 3、因為根據《楞嚴經》的解釋,生死是一種現象,而在宇宙裡面,除了生死的現象之外,還有另一種現象的存在,就是涅槃。老師從佛經裡面發現,只要經過努力,我們是可以超越生死的。而這正是老師內心一直希望找到的,於老師而言,祂找到的是答案,亦是一種希望。 4、對多數人來說,就算找到這個希望,也覺得其只是一個神話,或是文人的幻想。但老師認為,佛法是非常大膽,非常現實地直擊、直滅死亡的痛苦,而不是用躲避或理所當然的方式把其放在一邊。並且佛法不是迷信,超越生死是存在的,是可以辦到的,而且有人經過努力已經辦到了。 5、對比老師,我們對生死問題的思維非常淺顯。但人類最大的痛苦就是死亡,死亡給人造成的破碎性的痛苦很難想象。所以從很年輕的時候就要準備應付死亡,即便暫時無法滅除死亡,但至少要有一個心情應對,不要在面對自己或親人死亡的那一刻被死亡打垮。 6、所以接觸到佛法後,我們更應該經常去思考死亡的問題,這對我們的生命是很吉祥的。它會讓我們珍惜我們活著的時光、珍惜與我們相對的人;會讓我們深刻地發現,今天能夠值遇善知識、值遇佛法,這本身就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1/07 應經常去思維死亡的問題

2018/01/06 做師長和眾生中間的推手

1.在〈方便品〉總括起來說三乘,實際上真正說的內容是無量無邊。乃至於我們平常說佛四十九年說的不曉得多少經典。可是佛自己怎麼說啊?「我已經說的經典哪,只有一點點,沒有說的還多得很欸!」 2.世尊有無量無邊的教法,這個教法是適應種種不同的根性、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內涵、有深有淺。深的,告訴他深的,淺的,告訴他淺的。乃至於說你只要以任何方式,跟佛法有一個緣結種下來了以後,最後,終因這個因緣而成就的。 3.佛菩薩以種種方便引導我們成佛,我們亦應以種種方便引導有情,把衆生推向師長三寶,做師長和衆生中間的推手,而不是將衆生扣住在我們身邊。因為我們和衆生都是淪落在生死中的凡夫,只有引導有情走向師長三寶,他的生命才能得救,才能最終被引導成佛。 4.衆生根器不同、因緣不同,所以師長對不同的人就會宣講不同的法,使用不同的善巧方便。但無論採用何種方式,都是為了保護我們、利益我們。然而我們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思惟非常侷限,經常會對善知識產生各種非理作意。所以,熟悉善知識的想法、理路非常重要。 5.要熟悉善知識的想法,就要多聽祂講的法。每天聽,業就會特別相應,看到善知識就會特別熟悉。但因為我們根基不夠,有時師長會示現不為我們講法,這時候要繼續希求,鼓勵更多人去祈請,乃至於請根器夠的人去祈請。 6.當善知識開出越來越多的方便法門時,我們應該歡喜,因為這意味著有更多的衆生可以得到救護。法門可以有很多種,但以何等方式親近師長三寶,端看個人的選擇,只要在自己的緣起點上往上走就是好的。不要隨波逐流,要力爭上游,才會越走越好。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1/06 做師長和眾生中間的推手

2018/01/05經典是心靈的避風港

1.佛方便說法,只是接引不同眾生隨宜所用的方法,是有差別的。那個時候啊就是假借一個名字引導眾生。 2.沒有菩提大願作為因,然後根據這個因而行這個菩薩的大行,不可能感果,沒有一個例外。既然如此的話,按照著他發的菩提心而行菩薩行,現在滿願了,行成了,證得果了,怎麼可能不把這個圓滿的教法來教導眾生,使得眾生成佛呢?假如不這樣的話,他怎麼算是佛呢? 3.經過了大梵天王以及很多諸天就勸請以後,佛才開始救度。但是他既然曉得一切眾生條件不足,不可能一口氣說最圓滿的,所以才一步一步地說三乘的教法,這個在經典上面是很明白交代的。 4.眾生因為種種樂著,看不清楚苦樂的真相,執著眼前的樂受,或是僅求樂趣果報,故無法接受成佛是唯一究竟之道。因此,佛一開頭不對眾生說要成佛,就是配合眾生的相應程度,避免大家各說各話,法不入心反成障礙。 5.「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師父透過種種善巧方便,開展各個事業,從淨智、廣福、文教各種營隊、里仁等等,把我們一個一個找回來。如同諸佛悲心所使,即使有情有很大的差異,仍不厭宣說無量無邊的法,以任何可能的方式使眾生跟佛法結上緣,最後再由此因緣成就佛果。 6.經典中有佛菩薩的心,是我們心靈的避風港。多多研閱經典才能了解諸佛菩薩引領眾生究竟離苦得樂的功德。老師希望新的一年大家能夠珍惜暇滿,憶念無常,把握因緣學習經典、空性,並珍惜學制和學習時光,彼此相互恭敬尊敬。大家身心少病少惱,提正念,預防身、心的疾病,積極的正向思考。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1/05經典是心靈的避風港

2018/01/04 做一輩子的學生

1.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以種種的方式給一切眾生說。不管說的什麼樣的內容,所謂種種的譬喻、言辭,種種的因緣,他的究竟的目標,都是這個——一佛乘。根本沒有其他的二乘、三乘。那麼那些眾生不管他聽見的什麼,什麼樣的因緣,他就聽見什麼樣的內容,但是究竟呢,他都從這個上面引導而得到所謂「一切種智」,就是佛的智慧。2. 因為知道眾生種種的欲——種種的欲望,就是根性啦,種種的知見,而偏偏你又非常執著。所以啊隨著個人的根性、個人的好樂,那至少在先要配他的味口。那麼這樣的話,跟他一步一步地引導上來,所以,只是隨宜說法,隨宜說法。4. 善知識出世就是告訴我們標準,標準就是成佛。即使我們當下不一定能做到,但善知識會因應我的根性一步一步引導,慢慢就能做到。所以即便自覺資糧不足,條件不夠,仍要勸請師長轉法輪。因為有了正確的知見,才可能有機會做到,不知道就永遠做不到。3. 善知識會否轉法輪還要看是否有相應的弟子,若弟子資糧不足,相應程度不夠,善知識會有所保留。所以身為弟子一定要努力累積資糧,鍛鍊希求心,並觀待因緣在恭敬中求法。因為法太殊勝,不可遇到障礙就停止。5.當師長講法我卻覺得不想聽、學不了,是因為資糧不足,心量太小。此時要努力擴大自己的心量,至少可從隨喜自他學法、或是種善根上做練習,持續淨罪集資,等到資糧俱足、因緣成熟時,就能聽懂善知識的說法。6. 除了資糧不足、心量太小外,驕慢者亦不能信大法。而修行人的死症就是:未會先會,未得謂得。所以我們要向老師學習,志向是做一輩子的學生。永遠追隨善知識,時時刻刻都能謙恭的學習。~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1/04 做一輩子的學生

2018/01/03 善知識說或不說,都是為了引導我

1.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他在這個世間出現只有一件事情,只有一件重大的事情,也只有這樣的重大的因緣才出現在世間。那麼這是什麼呢?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啊!就把成佛的這個完整的內容和盤托出。 2. 通常我們來說的,好像他這麼說這麼多重要的,賣什麼關子?「這個東西我們也懂啊!」就退席了,退席了。那時候佛就說了:「好啦,這五千人退也好啊!他們就是條件不夠,都是增上慢人啊!根本沒有得到,自以為得到啦!現在剩下來那個,都是條件具足的啊!好了、好了,現在跟你們講。」 3. 善知識無時無刻不在饒益我們,但因為眾生根器不同,祂饒益有情的方式會有很大不同。衪會配合每個人的胃口,以不同方式步步引導,讓每種根性的眾生都能成就佛果。祂用種種善巧方便的唯一目的是希望每一個人得到饒益,但我們能否感受到這種饒益的關鍵是我們自己對善知識有沒有信心。 4.對師長佛菩薩的信心非常重要。同時,我們還要能善巧地觀察善知識所示現的種種方便。即便祂表面上示現不說法,或是不讓我聞法,都是在對我講法。因為善知識比我更了解自己,所以祂所做一切都是因應我的根性來引導我、饒益我。 5. 當善知識告訴我「說了也沒用、你聽不懂」時,不應該覺得自己條件不夠而生退心,應該要善巧地觀察自己的問題並以歡喜心面對。因為善知識讓我了解標準在哪而能反省過失,所以要更堅定地希求在祂旁邊學習,並感恩善知識的加持和引導。 6.同時,一定要增上希求聞法的機會,要如舍利弗尊者一樣,一再勸請善知識轉法輪、加持我們,讓我們有累積資糧、至少在因地上種因的機會。我們在團體裡有善知識的陪伴與引導,一定有機會聽懂。 ~大覺晨曦編輯部

Comments Off on 2018/01/03 善知識說或不說,都是為了引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