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復若能修習下下,漸於上上增欲得心,聽聞上上而於下下漸欲修行,是最切要。若於前者全無所有,專修心住專樂見解,難至宗要,故須對於圓滿道體引生定解。修彼等時,亦當聰利令心平等,謂於引導修道知識,敬心微劣,則斷一切善法根本,故當勤修依師之法⋯⋯。已釋上士道次第中學菩薩行,應如何學慧性毘缽舍那之法。(廣論原文,P556L05~P557L02)
1.這個感應是感應哪,可是《法華》、《華嚴》真正的宗要是什麼啊?要你最快的方式成熟啊!我怎麼翻、怎麼看,就是不懂。一直等到我把《廣論》從頭至尾學過了,那個時候才曉得。
2.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自己曉得願意怎麼啊,怎麼聽聞、怎麼思惟,怎麼樣使得我們對這個圓滿的道體,產生決定不移的定解。有了這個定解以後,那個時候才談得到修。
3.「修習下下,漸於上上增欲得心,聽聞上上而於下下漸欲修行」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真的希求了解圓滿道體。一旦了解了圓滿的道體,在善知識指導下,我們修習下下修出感覺,歡喜心越來越強,就想修上上的法類;聽聞上上聽不懂,發現自己基礎不穩、資糧不夠,就會想要加強基礎法類。所以首先對圓滿道體要有希求,並引生定解。否則眾生處處著,需要走上去非常困難。
4.修學的時候,要常常憶念善知識的功德。如果沒有師父,不會出現僧團、法人事業。老師也說沒有師父,不會有今天的她。而沒有師父、老師,我們不會在ㄧ起修學佛法。有善知識引導,我們才會去面對自己的生死,乃至希求空性,改變自己的生命,這是一種希望。
5.「謂於引導修道知識,敬心微劣,則斷一切善法根本。」一個人成就怎麼樣,就看他對師長有沒有恭敬心。其中的關鍵,不在善知識如何,而在我們這一分是否恭敬。因為善知識是具力業門,只要成立了師、弟關係,不管祂對你如何,你只有一條路,就是恭敬、承事。
6.我們時時需要善知識提醒,即便年紀大、資歷老也需要人提醒,不要倚老賣老,認為自己已經完備了。因為我們未成佛前都在煩惱裡,有人管就是幸福,沒人管就是不堪入目的日子。如果我們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心態,即便到八九十歲,亦可以跟人學習、得人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