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始應廣學多聞,隨分隨力即修:
那麼正規地來說,剛開始應該廣學多聞,不幸的是「廣聞是不善於修要」,學了很多道理呢,修行不善巧。本來是應該懂得了很多道理,然後呢,照著道理去努力地行持。這個努力行持也並不是等到我念完了再哦,剛開始時已經講過,當我們在學的過程當中,隨分隨力。
2. 依靠環境,納善淨惡:
那也許說:「我現在還沒有懂,怎麼叫隨分隨力?」雖然書本上、理論上不太了解,可是周圍是不是每個人都有——從家庭當中的父母,到兄長、到師友,那他們多多少少會告訴我們。我們應該隨分隨力地在這個圈子裡當中,接受好的這種概念,儘量地把那個壞的漸漸地淨化,這是我們做得到的。特別是學《朗忍》這樣的一個教授,後面非常強調這個特點。
3. 依教修行,停止抱怨:
在這裡完全是在講「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在「不善於修要」這個部分,說道理沒懂,那麼我們依靠的是周圍的善友,對吧?師長、父母、同行,依靠這個環境。那麼依靠這個環境做什麼呢?就是接受好的這種概念,把壞的習慣慢慢地淨化。師父主要講的這壞的習慣是不是抱怨?好的習慣是什麼呀?跟著教典然後來修行。對父母親,對師長、對同行、對兄弟都不從抱怨的角度,師父說這個是我們隨分隨力可以做得到的。
4. 改變觀察角度,淨化抱怨惡習:
講到這裡,我們就觀察一下:我們對一個家庭、對一個事業單位、對一個團體……,請問我們的觀點是從抱怨的角度去的,還是從淨化自己的業障、增長自己資糧的角度去觀察的?如果開口就抱怨,反映了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觀點,對不對?就是我們的一個習慣,它是沒有淨化的習慣。
5. 「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
那個錯誤的階段,下面就說:「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我們對於佛告訴我們的話,先我們根本不知道﹔就是知道了,學到了以後——多片眼,我們從一個角度去看。實際上佛要告訴我們的是一個無限地廣的一個面,或者是我們根本沒學到,或者學到了我們會停滯在我們自己這個階段,所以對這件事情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