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7 看清愛自眾苦因,效師依師修覺心

1.尊者清淨之持戒功德:
尊者持戒的功德:「別解脫律儀是清淨的,密乘戒與菩薩戒的根本罪與粗罪從來沒犯過,只有生起一些惡作罪而已。」事實上,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各有其難防之處,尤其菩薩戒和密乘戒,起心動念都可能犯根本墮。要能都持守好,必定具足寂靜、慈悲的特質,並且非常代人著想。所以尊者清淨的持戒功德非常不可思議。

2.漢地比丘戒,起心動念和動機上都須持守:
三種律儀中,別解脫戒的主體為比丘戒。對此,一切有部重在守持身口的行為,所以比較容易持守。但漢系253條比丘戒以《四分律》為主,而《四分律》以「重緣思覺即入犯科」為原則, 第一念不算起犯,第二念再緣前念就算犯戒,故不僅防身口,起心動念和動機上都須持守。因此受戒後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戒,要對自己所受的戒有所瞭解,才能正確地持守。

3. 密乘戒與菩薩戒,起心動念都可能犯根本墮:
相對於別解脫戒,密乘戒與菩薩戒更強調內心的防護。菩薩戒中,只要對一有情起棄捨之念,就犯根本墮。此外,為了獲得利養、恭敬而自讚毀他亦是較難防的根本墮之一。由於菩薩戒不好持守,所以受戒前,最好能先研閱玄奘大師翻譯的《瑜伽菩薩戒本》,熟悉受戒內容;受戒後,也最好能每天在佛前禮拜、懺悔,依照儀軌重受菩薩戒。而密乘戒中,對灌頂的金剛阿闍梨要能視師如佛,對一起受灌頂的金剛兄弟不能起鬥諍心,也是很難防的墮罪。

4.持戒非僅守戒相,守好戒體為根本:
我們常常認為持戒就是按戒條行持,但身口能依戒行持僅是戒相,其目的是為了保護戒體。其中,別解脫戒的戒體以出離心為基礎,若忘失出離心,身口持得再好仍屬犯戒。而菩薩戒中,一旦棄捨無上正等菩提大願,或無慚、無愧地違犯四他勝處,便失壞了戒體,也破壞了菩薩戒。這些雖沒有規定在具體的戒條中,但正因為戒體才是持戒的根本,因此一定要守護好自己的戒體。

5.愛自即是眾苦因,修行愛他則靠善知識:
受持菩薩戒前,應先發起愛他勝自之心。但若我們執著於「自性有」,在認定你錯我對時,就會執惡不捨,生起強烈的愛自瞋他之心,陷於痛苦之中。但若能順著「緣起有」去思惟,並以悲憫心想辦法幫助、改善對方,就不會執惡不捨而生痛苦。但要做到既不執著對錯,又不對有情棄之不顧,關鍵就在於有善知識的教導。依靠善知識不斷提醒、調整,才能真正對眾生生起愛他勝自的菩提心。所以我們要效學阿底峽尊者,努力不間斷地長時依止善知識,直到生起真正的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