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調整別人有兩種心態上的差別,要取捨揀別清楚:
學佛後,是可以拿佛法的標準去要求別人的。但是要出於慈悲心,就是拔苦予樂、真實饒益他人的心,而不是看不起別人。師父非常非常在意我是看他不對、不順眼,還是我看他苦、想幫他。你看他不順眼上去說他,和真的看到了這是苦因啊,將來會受苦的,所以我要幫你把這個苦因去掉。這兩者的心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2.先要求自己符順經論後才去調整對方:
廣聞且善於修要就是要能聽進善知識的言教,將其憶持在心,並能於對境時以法檢查內心,調整自己。所以廣聞後,我們還需要歷事練心。當我們對境實際運用佛法時,應取的是真實饒益他人的慈悲心,應捨的是「我高你低、我強你弱」的傲慢心。自己調伏了自己、戰勝了自己,才能夠幫到他人。
3.以善知識、經典為眼目,不能以自我為中心:
跟善知識學法,要以善知識、經典為眼目,不能自以為了解自己,完全自己指導自己修行。沒有拿自心去校對善知識的教誡、還有經典的標準,去調整自己,完全不是「觀父容顏」,不是「作師所喜」。自己怎麼順心怎麼做,令自己歡喜,是完全與依止法道次第顛倒相反的。這樣的修行,想出離生死的苦海,是極為困難的,因為方向、標準是引航者才會了解的。
4.效學師長出於慈悲利他的責任心:
無論是佛陀制戒,或是師長教誡、調整弟子,都是出於跟慈悲心相應的利他心。因此,師父在調整完弟子後,已盡了責任,實踐了佛法那份撼動人心的力量,內心是很歡喜的。當我有責任在身,需要調整別人的同時,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煩惱還沒有淨化,要先拿法的標準來看自己、調整自己,而且其力度、速度要更加強大。
5.對境歷事練心,同時處理自他的問題:
佛法的事業是內心的事業,對境時要歷事練心,一邊做事,一邊很警覺自心狀態,不應使煩惱爆發,傷害自他。當正知正念提起時,會注意自己三業的造作,並適度地自我調整回到正確目標。同時,觀察、傾聽對方,對人充滿善意,就很容易理解別人,代人著想,給予自他醒覺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