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5 結合心續練理路,獲得理辨教義力

1. 理辨前先獲得正確的理路:
佛薄伽梵所說的教義,要用各自的理路去分析,再再地觀察、思惟。從理論上分析道理的能力,就是理辨教義力。經過理路的分析和觀察而得出的正理,不僅能讓我們對教理有正確、清晰、深刻的認識,將教理化為自己信念、見解的一部分,也讓我們對教理的信受更有力度,依之而行的實踐力也能變得更強大。

2. 辯論是訓練理辨的最好方式:
要有從理路上分析道理的能力,我們得先獲得理路。正確的理路不是亂七八糟、邪妄分別,而是要具備正確的邏輯與因果關係,有次第、總別之分。可我們通常都沒有這種能夠善巧辨別完整的佛法道理的理智力量。所以想要趣入佛法教義,一定要先透過學習,訓練理路。而陳那、法稱菩薩發展出的辨論,正是訓練理辨能力,幫助我們趣入教理的最好方式。

3. 理辨必須結合心續:
學習辯論可以增強我們的邏輯思辨能力。但過程中,若不注意結合心續,就容易走偏而成為煩惱推動死命執持自己錯誤的見解。所以必須要有善知識幫忙把關,透過理路訓練,思惟法義,並將教義指向自心,結合心續,對調伏自心才有力量。

4. 理辨的前提是貼緊原文:
在用各自的理路去分析前,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貼緊原文,以善知識的開示、經論為基礎,先聽清楚、聽明白、熟悉文義,再對理路進行更細緻、正確地揀別與辯證。否則很容易隨著個人情緒、感覺做分析而衍生岔開的思路、錯誤的思路。對此,我們也可以透過做科判,對文義及每個法類的脈絡建立清晰的認識。

5. 大師悲心深切,著作此論:
宗大師觀察了「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等等那些非常用功的修行人,相續中遠離了智者所歡喜的道。所以大師悲心深切,著作此論,見此要釋此大車道,然後他心遍勇喜。反觀自己可能連對法的好樂、歡喜、希求及用功都還不一定如那些修行人,故學到此也應當省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