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毗尼(又稱戒、律、別解脫)一藏,即三藏中的律藏,其主要內容是講戒律的開遮持犯以及輕重因緣。開,指允許、開許、可以這樣做;遮,指禁止,戒律所不允許的;持是持守戒律;犯是違犯戒律。判斷戒律的持犯要考慮持戒者當時身、語、意輕重不同的因緣。不是單純從律條的文字上來判斷的,要考慮其背後的因緣。
- 《南山律在家備覽》的宗體篇指出律學的主體分為戒法、戒體、戒行、戒相。有了法、體、行、相,才是完整的戒。
- 「聖人制教名法」:佛陀為何要制戒?戒是軌成出離之道。要知道戒律並不是繩索,並不是要捆綁我們,讓我們變得不自由。佛陀制定戒律是因為悲憫眾生,要幫助我們保護身口、調伏心性,從三界生死輪迴中解脫出來。
- 「納法成業名體」:什麼時候產生戒體?當在具相的善知識面前,如法地受納戒法於心,此所受納的法體,叫作戒體。所謂戒體,就是防非止惡的心種,是心中升起的謹慎、恐懼、防護的力量。
- 「依體起護名行」:讓我們在生死中不斷流轉的就是惑、業。受戒就是要遮止惡行,積極造集善行,因為善業會讓我們感得上升、惡業則會感得墮落。所以我們受戒之後,照著聖人教的戒法,非常小心、謹慎地行持,是名戒行。
- 「為行有儀名相」:為了讓我們的行為有種種的軌道及威儀,所以規定了種種表現出來的行相。由於這樣的行,一定有相應的相,這才是戒相。
重點二、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為什麼受戒
1、究實說來,你為什麼要出家,為什麼要受戒,戒是什麼,一一應該很具體明白地了解呀!結果呢,由於現在我們不了解這個道理,所以往往就是雖然作了這個行相,得不到真正的這個好處啊!這個是很容易、很容易犯的這個一種狀態,一種狀態。
2、因為先頭並沒有真正如理地學,然後呢了解這個內涵;也不去廣泛地、多方面地去參訪、咨詢,因此受的時候啊,不曉得受些什麼。所以或者像根本眼睛瞎的一樣,或者夢當中一樣,只是結一點緣!
3、我們受戒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受戒。當我們受戒時,要想到這是佛陀為了悲憫我們而立下的戒法,是要幫助我防護身口、調伏心性,是軌成出離之道;並且我所受的戒是與十方三世諸佛及賢聖僧一樣的戒條。如能這樣思維,就能策發自己受戒的意樂。
4、要受戒一定要先找到具相的善知識,其持戒的功德值得敬仰、其對三寶的淨信心值得皈依。有了好的師長,弟子自己還要夠條件,要如理如量地學習戒的內涵,戒才能持守得越來越清淨。當我們能更深廣地學習戒的內涵、心能緣得更廣時,得到的功德就會更大。
5、學戒的關鍵不在外相的行持,而在於必須完整地了解法體行相。在有正知見的情況下,才能完整地行持戒律。正因為我們對內涵了解不清、不知如何用功,南山律宗的祖師們才因悲心而為我們做了很多詳細的著述與解釋。我們若能依其行持,一生就不會空過。
6、《三十五佛懺》有如此清淨、完整、明確的教授傳承,依照它修行一定能得到成就!因為傑仁波切、很多祖師就是這樣拜懺,證空性、示現成佛了。我們要用心深深地領悟《三十五佛懺》到底給我們生命帶來了什麼。
~大覺晨曦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