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殊師利菩薩指導善財童子說:「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這是總綱。下面,「求善知識勿生疲懈」,這第一個。「見善知識勿生厭足」,第二個。「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這是第三點。「於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第四點。
2.「求善知識勿生疲懈」:整個看似辛苦尋覓善知識的過程,其實是在增《盛》弟子對善知識和法的希求心,能幫助弟子更迅速集資淨障。所以我們找尋善知識時決不要生疲懈心,不要覺得我可以依賴書本網路等自己學,不想依師。乃至善知識送上門來,還不一定願意。這都是慢心特別強,不具弟子相的表現。
3.「見善知識勿生厭足」:善知識會針對我們的根器,用很多善巧方便幫我們集資淨障,可我們學到一點,就覺得夠了;隨便做一點,就覺得麻煩得要命。但要求一切智智,一定要廣學多聞,從各方面集資淨障。所以見到善知識後,千萬不要覺得厭煩,不能得少為足。
4.「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親近善知識的目的是向祂求學,得到圓滿的教法。所以必須要隨順善知識的教誡,先把教法建立在自己心中,聽懂、受用後再去行持。這樣一步步隨順善知識的引導,一步步往上跨,才是達到一切智智,求佛果必須要的條件。
5.「於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因為我們根性不同,善知識會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便淨除我們不同的障礙。但祂使用的種種善巧方便,不是我們所能了解的,只觀外相,我們甚至會覺得有問題。所以,千萬不可把善知識的善巧方便當成過失。
6.《瑜伽師地論》上面,說我們修學佛法有五重障礙(顧戀其身、顧戀諸欲、樂相雜住、闕隨順教、得微少善便生喜足)。前面這幾重,都是對世間放不下;最後一個,我們能把世間放下了,真正去修學佛法的時候,那時候有一個什麼啊?得少為足。
~大覺晨曦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