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修行到什麼程度,就會有那樣的結果:
「師父後來講了:『一定的!』就是一定會產生那樣的結果。如果你那樣做了之後,尤其是等到我們修行到什麼程度的時候,就會有那樣的結果。所以這不是用了很多功然後結果什麼都沒出現,不是這樣一件事情,是說造了那個因、修了之後,一定會出生這樣的結果。」
2. 內心殊勝作意是對境不造惡業的根本道理:
「在學習宗大師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在學習菩薩的心續裡流淌出來的這些甘露正法,很顯然會對到兩種境,一種境是能夠讓自己的染汙習氣生起來的;一個是讓我們往上走的這樣一個境界。雖然境是上師三寶這樣一個境,但是如果內心沒有信心的時候,也會對他造惡業。所以不論境界上殊不殊勝,我們的內心殊不殊勝才是最根本的道理。」
3. 懂和不懂之間,要有明眼人教導:
*「那個非常努力修行的那個人,他可能不會認為他不懂道理,他會認為他已經懂了,所以馬上就開始修了。」
*「師父說的『不懂道理』,和那個學的人他認為他懂了,他懂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他懂的東西在善知識看來恰恰是不懂,或者說一知半解。這個懂與不懂之間,要有明眼人看你懂了才可以,不然我們了解的東西可能就是錯的。」
4. 有智慧的人才能夠重視聽聞:
*「修行一定要聽聞,沿著聽聞的道理修行。如果拚命用功而忽視了聽聞,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錯誤,這是在經典裡被所有的善知識所呵責的。」
*《喜金剛釋難花鬘》說:「沒有智慧的人,就沒有聽聞;沒有聽聞,就沒有思惟;遠離了這兩者,就沒有瑜伽;而沒有瑜伽,就沒有成就!」
5. 宗大師造《廣論》點醒「今勤瑜伽多寡聞」的現象:
「為什麼要造這本論,就是為了點醒這樣用功又自以為在修行的人呢!佛菩薩悲憫我們,所以才給我們講這樣的道理。那對我們自己來說,要不要信受、要不要聽聞過來人的經驗呢?因為如果不去聽的話,可能修不出來東西,或者一開始是錯的,到最後都錯的,自己都不知道,還以為自己修到什麼什麼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