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眾賢論師著論駁難《俱舍論》:
*眾賢論師「是迦濕彌羅國人,非常地聰敏、博學,年幼的時候就已經美名遠揚了,他對一切有部的《毗婆沙論》有特別深入的研究。」
*眾賢論師閱讀了世親菩薩撰寫的《阿毗達磨俱舍論》後,刻苦地鑽研了十二年,寫下《俱舍雹論》,意欲「步步駁斥世親,挫敗他的鋒銳,不能讓這位老者獨享盛名。」
2. 世親菩薩保留眾賢論師的宿願:
*世親菩薩避開眾賢論師,沒有給他辯論的機會。眾賢論師死前寫信向世親菩薩謝罪,說「如果菩薩您宣揚深奧細緻的微言大義,透過批評、論述的方式闡揚真理,又能不毀棄我所受持的理論,保留我的遺作,那這就是非常幸運了」。
*世親菩薩看了信後說:「考量他臨終的期望,也珍重他知難而為的言論,姑且遵循大義、保留他的宿願,更何況此論能闡揚我的論宗呢!」並將《俱舍雹論》改名為《順正理論》。
3. 有幸能在胸襟寬廣的學風下學習:
「在佛教中,你提出你的觀點、我提出我的觀點,大家可以討論,而且可以和顏悅色地處理這個問題,不用去瞋恨,不用戰爭、流血,甚至付出墮落的代價。……我們能在這樣的一個學風下學習這樣至深的真理,真的很幸運!」
4 .菩薩弘揚教法的目光深遠悠長:
老師「常常看到師父非常慎重地思考,也常常看到他老人家去佛前殷重地祈求――什麼樣的行為會對聖教產生長久的利益,對住持聖教、對饒益有情產生這樣的利益。他的目光深遠的程度,跟在旁邊的人是很難想像的,你跟著、一直跟著一直看,看了很多年、很多年之後才明白:喔!原來是果相出現的時候才能夠知道當初他的用心是多麼地慈悲,想的是非常地深遠。」
5. 以謙下學習的心態跟隨善知識學習:
*發現自己和善知識的想法不同時,「大家還是隨順了善知識的教誡,而且身體力行、跟隨善知識的方向;」因為「有一些善知識他的功德可能要經歷一百年、兩百年,才會被後人認知到。」
*「留下一個謙卑的、能夠謙下學習的這樣一個心態,無論是跟在上師身邊,還是跟很多的人打交道,其實呢都是蠻好的。……如果沒有一個謙下的、虛懷若谷的學子的心,怎麼樣去承載諸佛的智慧和慈悲呢?」